“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
更多相关文章: 次区域合作 理论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 经济走廊
【摘要】:"次区域合作理论"被国外学者普遍视为当前国际合作研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发展,但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跟进、评判乃至运用还十分欠缺。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以来,跨境次区域合作研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从政策研读与可行性视角分析的文章较多,而从理论层面解读的文章较少。与此前以国家为参与主体、宏观化、整体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相较,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次区域合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区位作为核心单位,更注重中观甚至微观领域,具有包容性,关注边界从屏蔽效应走向中介效应与跨境区位经济功能的建构。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关键词】: 次区域合作 理论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 经济走廊
【基金】: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2014年项目(编号:ASC2014YB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地缘区位理论基于边境地区的区位特征与演化规律,提出了次区域合作的理论模型,并引发了学界关于“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的比较与争论。相关争论主要涉及“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的定义、边境区位效用的转化、机制化和准机制化、规范性和灵活性、新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2 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边境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以辽宁省-朝鲜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为例[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3 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郭宁;李新;;基于SSM的滨州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储佩佩;董雪;高琨;付梅臣;;中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4 吕可文;潘丛郁;徐晓霞;;河南省人口现状特征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王星;李蜀庆;;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6 郭宁;李新;;山东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效益评价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20期
7 邢红,刘俊昌,党凤兰;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吴殿廷;何龙娟;任春艳;;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可云;郑拴虎;赵秋喜;;关于带动北京周边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拾平;;我国现行空间规划的问题分析及创新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军民;周树南;;城市规划区边缘小城镇空间“趋城”现象研究——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奇胜;;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陈德广;乔卫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闫卫阳;;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黄家骅;;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薛领;;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春梅;;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镇;;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秀川;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潘文轩;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丁明杰;青州市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黄志富;大兴安岭地区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祝爽;我国蹦床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瑞娜;马克思生产关系人格化理论与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建[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钟玉坤;区域花卉产销经营效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2 王新生,郭庆胜,姜友华;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3 薛领,杨开忠;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商业布局——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4 王新生;余瑞林;姜友华;;基于道路网络的商业网点市场域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5 王新生,李全,郭庆胜,毋河海,付福英;Voronoi图的扩展、生成及其应用于界定城市空间影响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闫卫阳,郭庆胜,李圣权;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红启;;基于Wilson模型的物流空间相互作用[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8 曾启贤;;经济分析中的人[J];经济研究;1989年05期
9 张有会;线段加权的Voronoi图[J];计算机学报;1995年11期
10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磊;[N];光明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龙,祁苑玲;未来五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展望[J];当代亚太;2003年05期
2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四“支点”[J];w挛胖芸,
本文编号:52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52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