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思潮与20世纪《春秋》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 疑古 世纪 《春秋》学 研究 得失 影响 出处:《求索》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过梳理20世纪疑古派关于《春秋》经性质,三传真伪、作者与成书时代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可见其击中了很多传统说法的漏洞、总结了《春秋》辨伪史,但对《春秋》经传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春秋》学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评价,可谓得失相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疑古派的研究对20世纪《春秋》学的巨大影响,即内容上使《春秋》性质,三传作者、成书时代等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开创了《春秋》学史以及关于《春秋》经传历史文化、文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思维方式上一方面终结今古文之争,破除了迷信与权威,另一方面则形成了轻疑的学术风气。
[Abstract]:After combing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 the natur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e "three legends", the author and the time of the book, it can be seen that it hit the loopholes of many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summed up the history of "Spring and Autumn" discrimination. But the valu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transmiss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al "Spring and Autumn" study did not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t can be said to be related to the gains and loss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20th century, t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author of the three biographies, and the era of the book become hot issues in the content. Initiated the study history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study of history, culture, literature, thought, language and other aspects of "Spring and Autumn"; On the one hand, the way of thinking ends the dispute between ancient and ancient prose and breaks down superstition and author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forms a dubious academic atmosphe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3CZX0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72006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RX12Y0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25
【正文快照】: 晚清今文经学重新兴起,在与古文经学争胜的过程中,大兴疑古辨伪。这种疑古之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与西方的实证主义结合,催生了甄别、辨伪先秦两汉古籍的“古史辨”运动。从晚清今文经学到“古史辨”运动的疑古思潮,对《春秋》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恩林;关于《谷梁传》的源流及真伪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04期
2 顾涛;;论“孔子未作《春秋》”说的生成逻辑[J];史学月刊;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韩红芹;;论《左传》战争篇章的细节描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胡展志;;浅析谶与纬的区别及合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汪杏岑;;《左传》“君子”评论之文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李岩;;近二十年来《公羊传》与《谷梁传》研究综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宋丽琴;宋玉坤;;《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时代特征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李洲良;阐释的权利:《公》、《z@》释例举隅——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上)[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肖锋;;从“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10 金永健;;论焦循的《左传》学[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彭安湘;;论《左传》中齐鲁两国女性的风貌及其文化内蕴[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黄鸣;;论《文心雕龙·时序》之文学地域观[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呼兴华;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孙玲玲;《左传》“浮冰式”叙事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彩霞;《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芝馨;《孔子家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宝翠;《春秋左传正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书平;从郑玄《毛诗笺》看汉代训诂学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贝利;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晁天义;“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张一兵;;历史构境:哲学与历史学的对话[J];历史研究;2008年01期
3 黄爱平;袁枚经学观及其疑经思想探析[J];清史研究;2004年03期
4 王和;孔子不修《春秋》辨[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建民;;王铎草书影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汪雅茜;;音乐对健美操影响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年06期
3 高利华;陆游诗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02年04期
4 魏学辉;;浅析中原壁画对高句丽壁画之影响[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5 宋瑾;;论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宜;;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0年04期
7 李平;;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二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倩玉;;全面理解影响古代中国的“君主中央集权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0期
9 朱小杰;;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4期
10 鲍平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晓玲;蒋俊民;田广俊;萧焕明;蔡高术;谢玉宝;赵朋涛;;中医药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马洪贵;肖峰;毕磊;梅傲冰;祝庆亮;张伟;陈丹;;慢性前列腺炎疼痛产生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A];2010年贵州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金梅;陈适晖;李新荣;朱军;;残疾游泳运动员赛前心境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顾雅蔓;胡爱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听力水平对测试效度影响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尹良龙;;公路、水路交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金祖山;;高压架空避雷线对接地网接地阻抗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衣保中;;20世纪东北区域土地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杜欣慧;王瑛;宋建成;胡慧敏;;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何木光;郑家树;于天齐;;烧结二次混合机多速传动系统应用研究[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明顺华;;继承发扬中医外治法的初步成果[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迪安;传播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文化价值[N];光明日报;2003年
2 ;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20件大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窘安宽;民企留在20世纪的遗憾[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4 世文;反思20世纪外国文学[N];文艺报;2003年
5 李忠杰;20世纪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N];光明日报;2001年
6 ;20世纪20件大事(下)[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7 对话人:谢泳 余世存 撰稿:傅国涌;他们超额完成了历史使命[N];南方周末;2005年
8 徐忷翔 张炯 马也 曾镇南 丁东;百年华章 世纪辉煌[N];文艺报;2003年
9 李成鼎;20世纪云南大事记(1943年)[N];云南日报;2001年
10 蓝建中;科学需要想象之翼 科学需要理想之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2 杨蕤;西夏地理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郭征宇;昙鸾净土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念之;创意产业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王霞;开放式基金费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梅;论二十世纪扬琴音乐的分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崔海波;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魏登云;杨一清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5 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王彬;服务贸易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海英;试论鲁迅作品蒙古语译介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黄玖琴;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中的家庭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晓鸿;构筑地方应对反倾销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何捷;“东方虹”郊区住宅的前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9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4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