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荆州之争原委探析

发布时间:2018-03-17 09:44

  本文选题:借荆州 切入点:荆州之争 出处:《理论学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确立之前,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曾围绕荆州的归属发生过多次矛盾和斗争。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无尺寸之地,战后得到了荆州江南四郡之大部及南郡的一部分,孙权则占据了南郡、临江、武陵、长沙四郡之地。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借得了孙刘共同占据的南郡、武陵郡、临江郡等当中为孙权所占领的一部分,孙权仍占有长沙及南郡之部分地区。益阳对峙的结果是孙刘中分荆州,刘备虽割让整个桂阳及长沙、零陵的一部分,但也从孙权处获得了沟通荆州南北的益阳等长沙郡之湘西之地。夷陵之战中,刘备或想复制益阳对峙之故事,但因孙权不作实质性让步而骑虎难下,不得不战。战败之后刘备优势尽失,只得单方面妥协。
[Abstract]: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gged political pattern of Wei, Shu and Wu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between Sun Quan Group and Liu Bei Group around the attribution of Jingzhou. After the war, he got most of the four counti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ngzhou and a part of the south county. Sun Quan occupied the south county, Linjiang county, Wuling county and Changsha county. Liu Bei "borrowed Jingzhou" in fact only borrowed the south county, Wuling county, which Sun Liu had jointly occupied. Linjiang County and other areas occupied by Sun Quan. Sun Quan still occupies parts of Changsha and South County. The result of the confrontation in Yiyang was that Sun Liu Zhong divided Jingzhou and Liu Bei ceded the whole of Guiyang, Changsha, and parts of the tombs. However, he also obtained from Sun Quan a place in Xiangxi of Changsha County such as Yiyang, which links the north and south of Jingzhou. During the war of Yiling, Liu Bei may have wanted to copy the story of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Yiyang, but because Sun Quan did not make substantive concessions, he could not ride the tiger. After losing the war, Liu Bei lost his advantage and had to compromise unilaterall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国华;三国时期的吴蜀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杜建民;刘备实未“借荆州”[J];齐鲁学刊;1995年02期

3 张兆凯;论吴蜀荆州之争[J];求索;1992年05期

4 陈乾康;论三国时代的吴蜀同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朱子彦;;蜀汉失荆州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2012年12期

6 薛国中;;论三国荆州之争——再评诸葛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朱绍侯;;“借荆州”浅议[J];许昌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刘汉东;东吴领兵、复客、奉邑三制关系之研究[J];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9 杨洪权;孙吴谋荆州述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张航;理解与启蒙——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陈东;;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4 宋馥香;;浅议祝穆《方舆胜览》的编纂旨趣与特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于述胜;;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外教育交流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8 杨士泰;槠永红;;中国近代土地思想发展综论[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9 侯阳;;从农副业专业户的出现看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农村家庭产业结构之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唐丽丽;;试论安徽方言分布的特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学勤;;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2 菊地大;;前期孙吴政权与荆州、交州[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4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葛志毅;;序:“国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6 赵君尧;;论宋代闽都教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3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丽仙;妈祖神格化的路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曹臻;《淳熙三山志》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马寅;陆游入蜀(乾道六年—淳熙五年)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启祥;;论孙刘联盟[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1624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24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7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