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19 00:36

  本文选题:汉代 切入点:社会救济 出处:《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社会救济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是指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者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的社会行为。汉代是中国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汉代的社会救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汉代的社会救济为汉代以后各朝社会救济提供了模本。本文采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两汉灾害救济、弱势群体救济、两汉民间慈善救济和两汉社会救济的特点比较等问题。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对汉代自然灾害次数统计进行辨误。关于汉代自然灾害的次数,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统计,但这些统计数字有误,都不能真实反映两汉灾害发生的真实情况。故有必要重新梳理史料,对这一数据进行校正。 第二章、探讨两汉救灾的职官、财政及相关的奖惩制度等问题。 第三章、两汉灾害救济的措施及其评价。这一问题学界已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如作为灾害预防的措施之一——仓储制度,就包括常平制度。常平制度无论在平准物价方面还是在灾荒救治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学界对此问题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治理河患是救灾措施之一,但学术界很少有涉及此问题。本章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第四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本章从残疾者救济、优恤妇女、儿童、养老制度、一般贫困救济等方面来研究这一问题。 第五章、对贫困官吏和寒士的救济。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往往陷入贫寒的境地,因此也是政府救济的对象。 第六章、两汉民间的慈善行为。两汉时还不存在政府组织的慈善事业。但是,民间自发的慈善行为,在两汉已经普遍存在了。本章从两汉个人慈善行为、宗族救济、民间互助组织、邻里互助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第七章、对以往学界所忽略的两汉社会救济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希望此研究能对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Abstract]:Social relief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social security. It means that the state and society provide the necessary living support to the poor who are unable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living due to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and disabilities in various forms. Social behavior of welfare facilities. The Han Dynasty was the feudal dynasty of China after the Qin Dynasty. The social relief system of the Han Dynasty develop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ocial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provided the social relief for each dynasty after the Han Dynasty.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history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relief, vulnerable group relief, folk charity relief and social relief in Han Dynasty and so 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Han Dynasty are identified.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Han Dynasty, but these statistics are incorre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arrange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correct the data.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Han Dynasty disaster relief official, the finance and the related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and so on question. The third chapter, the measures and evalu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in Han Dynasty.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study. For example, as one of the measur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warehous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Changping system. The Changping system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both in leveling prices and in relief from famine. Howeve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lacks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 addition, river disaster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However, the academic circles rarely deal with this problem. This chapt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two issues. Chapter 4th, the relief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This chapter studies this problem from the aspects of disability relief, preferential care for women, children, pension system, general poverty relief and so on. Chapter 5th, the relief to poor officials and scholars. For some reasons, they often fall into a poor situation, so they are also the object of government relief. Chapter 6th, the folk philanthropy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was no charity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the voluntary charitable behavior of the folk has been widespread in the Han Dynasty.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charitable act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clan relief. Folk mutual aid organizations, neighborhood mutual aid four aspects to elaborate on this issue. In chapter 7th,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lief in Han Dynasty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scholars in the past.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畅;;论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2 傅亮;;浅谈出土文献中鸠杖与汉代养老制度[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3 马兰;;从《释名·释床帐》解读汉代家居文化[J];华章;2011年14期

4 刘军;;汉代军事后勤思想述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徐蕊;;关于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紫微;;古文经学与汉代礼制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郑先兴;;论汉画像中的虎信仰[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8 魏崴;;汉画与汉代人的精神世界[J];文史杂志;2011年04期

9 郑先兴;;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式及其趋向[J];南都学坛;2011年04期

10 申勇;;鲁迅与汉代传记文学[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晓燕;;农村社会救济法律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2 朱银端;庄锡福;;略论我国社会救济的科学发展观[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中华;;孙中山的社会救济观述评[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张奇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述评[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6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齐扬;杨军昌;;X射线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步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蒋敏;;老年人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对策[A];全国民政医学护理专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谢圣远;;反传统社会保障论——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观点及其推论[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政协牡丹江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增补委员名单[N];牡丹江日报;2008年

2 李红光;为完善社会救济提供历史借鉴[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施扬 朱海兵 ;社会救济应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N];浙江日报;2004年

4 本报通讯员;让困难群众欢乐过节[N];潮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兴旺、耿毅、通讯员 唐小平、李小兰;赤壁财政向弱势群体倾斜[N];湖北日报;2006年

6 凌凡;德国接受社会救济的人数增长迅速[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张梅;新时期社会救济工作的对策[N];中国社会报;2003年

8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记者 刘骞 通讯员 江克松 实习生 李利;每百名老人就有3名贫困户[N];长江日报;2005年

10 罗宁毅 张雪;泰和有座汉代古城[N];江西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3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D];南京大学;2001年

4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5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增;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救济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鸿山;长元吴丰备义仓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翁三川;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高锐;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完善[D];安徽大学;2005年

5 郑元超;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王峰;浅论南京国民政府之救济理念及实践[D];贵州大学;2008年

7 林鹏旭;明代乡村社会救济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余先荣;论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孟迷芳;清末民初(1840-1919)广东水灾与社会救济[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连艳艳;民国时期广州市贫民教养院初探(1928—1933年)[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2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