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清书庶吉士
本文选题:清代 切入点:清书庶吉士 出处:《史学月刊》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派庶吉士学习清书,是清代特有的政治制度之一。其起自顺治,迄于道光,发展过程本身反映了满语在清代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朝廷内部的满汉关系。清书庶吉士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满汉之间的交流。初选时,对人员的年龄、体貌有一定的要求。其数量随着朝代更迭发生变化,由于汉语的普遍使用,每科人数由最初的数十员减少至四五员,皇帝对其考查也日益松懈。乾隆之后,清书庶吉士的实际效用日益减少。清书庶吉士与汉书庶吉士在馆选、教习、考试、散馆上均有不同,但出仕后升迁状况并无明显区别。学习满语的汉族庶吉士的满文水平不一,优者足可召对,亦能翻译书籍;劣者往往因此被黜,遂对此政策有所怨言。
[Abstract]:One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to assign the Shu Ji to study the Qing Dynasty. It started from Shunzhi and ended in Daogua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tself reflects the application of Manchu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Manchu and Han relations within the imperial cour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hing Shu Ji was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between Manchu and Han. Body appearance has certain requirements. Its number ha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As a result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Chinese, the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per family has been reduced from the initial dozens to four or five, and the emperor has been increasingly lax in his examination. After Qianlong, The actual utility of Qing Shu Shu Shu Ji is decreasing day by day. Qing Shu Shu Shu Ji and Han Shu Shu Shu Ji are all different in the selection, teaching, examination, and scattered library,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ir promotion after official service. The Manchu level of the Manchu auspicious scholars who study Manchu language is different. The best are called in and translated; the bad are often deposed and complain about the polic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虹;简述乾隆帝对完善满语文的贡献[J];满语研究;2002年01期
2 杜家骥;努尔哈赤时期满族文化与教育探略[J];满族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克良;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秦进才;;《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黄一农;;e-考据时代的新曹学研究:以曹振彦生平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戴克良;清代满语文及其历史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程平生;清代京师八旗官学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浩洵;满语官职称谓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张家璇;清代辽宁学校德育中的满族文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杨;清代东北八旗官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秀芹;清代京旗科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冯钰舒;清末八旗宗室子弟成长经历及其教育警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邱实;清入关前巴克什群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游;乾嘉文化背景下的钱大昕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厚生;满学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张木森;满文文献语言形式及其著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02期
3 赵志强;;清代的满语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4 江桥;德国的满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5 丛佩远;略论满文产生的历史条件[J];北方文物;1986年01期
6 傅朗云;明代《女真馆来文》研究概述[J];北方文物;1986年01期
7 穆鸿利;女真文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J];北方文物;1994年03期
8 张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9 刘晓东;渤海国语言初探[J];北方文物;2004年04期
10 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J];北方文物;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姜小莉;清代满族萨满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7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4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