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宗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及其影响
本文选题:清代 + 徽州 ; 参考:《安徽史学》2013年05期
【摘要】:清代徽州,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商业兴旺,经济昌盛,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达繁荣的一个典型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徽州地区有上千年的文化教育传统,从宗族内部到社会各界,都把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去认识,善于从制度、管理和投入上重视人才培养。徽州宗族注重人才培养,源于振兴宗族、立身社会、光宗耀祖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收到了益于自身、功在宗族、惠及社会、利被后世的作用。清代徽州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学界研究与思考。
[Abstract]:Huizhou developed in education, culture, commerce and economy was a typical reg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prosperity in Qing Dynasty.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many and complex, but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factors is that Huizhou has a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From within the clan to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re the key factors.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o understand, good at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in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 training. Huizhou cla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purpose of revitalizing the clan, building up the society and glorifying the ancestor, but in the actual process, it has received the function of benefiting itself, benefiting the society, benefiting the clan, and benefiting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raining and using talents in Huizhou in Qing Dynasty is worth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清代徽州族谱资料整理与研究》(10JJDZONGHE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9;C9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海鹏;《徽商与明清徽州地区教育发展》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对男权的冲击和消解——论《聊斋志异》女权伸张[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赵华富;;中国谱牒: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源;;性别与权力:清代女性参与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婧;;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郗鹏;;清代岁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郗鹏;;清代拔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7 范崇高;陈家春;;《汉语大词典》盐文化词语补释[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临港集聚形成的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郑永华;;清代推行教化与治理民间教门之关系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8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苟海林;市场与区划:清代至民国江南市镇的区域建构与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杨琰;清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治转型的客观原因:女真崛起[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4 刘敏;清代赫哲族在捍卫建设东北边疆中的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7 杨伟兵;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8 饶伟新;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9 杨国安;;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艳丽;;试论清代晋南地区黄河滩地的争夺事件——以永济县为中心兼论州县官的行政职能[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井上_,
本文编号:1877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7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