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

发布时间:2018-05-15 01:20

  本文选题:长江下游 + 自然灾害 ; 参考:《求索》2013年11期


【摘要】:明清以来,我国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发阶段,长江下游地区也不例外。文章立足于历史现实,站在新的理论视角,以婺源傩舞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明清以来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傩舞祭祀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客观的探讨和分析:一是傩舞文化中的神灵信仰,由于明清以来长江下游地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而产生,体现出信仰意识在灾害社会中的现世关怀;二是傩舞文化中的雨旱信仰,也从明清时期开始尤显突出,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与世俗性;三是傩舞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它正是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减少从而人们渴望多子多孙的一种文化表象;四是傩舞中的驱逐仪式,表现了村民们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实现自己个人愿望而对其崇拜的神灵进行诉求的一种精神行为,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
[Abstract]: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high incid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no excep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ality, the article takes Wuyuan Nuo dance as an example from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of the village Nuo dance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objective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belief of the gods in the Nuo dance culture, As a result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reflects the present world concern of the belief consciousness in the disaster society; second, the belief in rain and drought in the Nuo dance culture has been particularly prominent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wing a certain utilitarian and secular nature; third, the reproductive worship in Nuo culture, which is a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the desire of people to have mor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fourth, the banishing ceremony in Nuo dance. It shows a kind of spiritual behavior that villagers appeal to the gods they adore in order to resist natur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ir personal wishes. I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nd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宜春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研究》(11BZS061,项目主持人:庄华峰)
【分类号】:B933;X43;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顺;;全国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科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减灾;1991年03期

2 王秀山;199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J];中国减灾;1994年02期

3 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4 教宣;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J];防灾博览;2002年02期

5 张业成,张春山,张立海;自然变异与灾害过程的社会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6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7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制定灾情统计标准的建议[J];中国减灾;2006年01期

8 ;江西省2006年1—12月自然灾害公报(摘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1期

9 ;自然灾害与防治[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2期

10 周国强;董保华;;江西省自然灾害状况及减灾对策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家其;;公元2010年前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宏观预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J.P.Bruce;;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黄蕙;温家洪;司瑞洁;尹占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晓清;汤懋苍;惠小英;李洁;;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李宁;吴吉东;张鹏;刘雪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情景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姚清林;;论自然灾害风险的主客二重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邹明;汛期,,自然灾害警钟骤然响起[N];乐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何成军;自然灾害频发考验城建救灾体系[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震;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N];贵阳日报;2007年

4 刘新晖;提高全民抗击自然灾害知识水平[N];韶关日报;2007年

5 单士兵;“灾害反思”比“灾情盘点”更重要[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张晶;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急”中生智[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兆敏;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巨灾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N];工人日报;2008年

8 安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社会的进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张灿;加快整修堰塞湖和震损水库[N];四川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筱X;唤醒生命意识学会防灾[N];贵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沙克兴;台湾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机制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张瑞林;现代信息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10 杜林;重大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下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贺辉路;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哈雨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谢彩云;新时期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0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90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