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日受奉”与汉末士风异动
本文选题:计日受奉 + 士族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5期
【摘要】:范晔《后汉书》中的"计日受奉"指的是官员对待朝廷俸禄的一种处理办法,本意是为说明某些官吏的廉洁自律。然而,通过对其施行者的官职、禄秩、个人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等具体层面的分析,发现这种后汉特有的行为,其实是社会处于丧乱时期某些士族"特有"且"高妙"的斗争方式。所谓"特有",指的是这样做的官吏并不多见;所谓"高妙",指的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这种做法使他们"名利双收"并最终保全了自己。而这种斗争方式所蕴含的思想既可以视为后汉士风的异动,又可以视为魏晋全身思想的开端。
[Abstract]:Fan Ye's Book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refers to an official's treatment of the salary of the court, which is intended to explain the integri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some officials. Howe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fficial position, rank of salar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its perpetrators, it is found that this kind of behavior is unique to post-Han Dynasty. In fact, the society is in the period of bereavement, some of the literati "unique" and "Gao Miao" struggle. The term "peculiar" means that the officials who do so are rare; the so-called "superior" means that in those chaotic times this practice made them "both famous and rich" and ultimately preserved themselves. The thought contained in this kind of struggl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hange of the style of post-Ha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whole body thought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34.2;D691.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古文辞类纂》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郭浩;;汉文帝“养老令”考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陈慧慧;;中国古代西南农耕经济与西北游牧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姚远;;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郊祀志》及《后汉书·礼仪志》、《祭祀志》标点商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5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8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秦臻;;四川东汉陵墓石兽所见丧葬艺术赞助人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敏;;士族兴衰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J];历史学习;2008年09期
3 李付宝;;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J];华章;2009年04期
4 徐国富;陈杰栋;杜茜;;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5 李磊;;试论刘宋后期皇权与士族之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5期
6 石振平;;汉末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述论[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封海清;论司马氏代魏之原因[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9 杨洪权;两晋之际士族移徙与“门户之计”浅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赵以武;东晋南朝“侨姓”萧氏的发迹史[J];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宗汉;;《钱谱》作者顾p苌娇糩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5 李济沧;;从东晋的国家与社会结构论六朝的分权体制[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宋艳梅;;关中郡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陆帅;;试谈唐长孺先生对六朝经济史研究的贡献[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国石;高然;;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十六国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俞光;古代温州开发 士族功不可没[N];温州日报;2010年
2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3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相飞;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陈春雷;幕府与晋宋政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金溪;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与反馈[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明;北朝渤海刁氏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张森鑫;东晋君权与强权政治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党恒星;东晋宗室政治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4 王春红;士族在北魏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庆;东晋公爵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西云;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传武;党议缘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铁坚;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落[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坤;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超;西晋前期统治的若干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4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