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
本文选题:典籍 + 流播 ; 参考:《清史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中国典籍传播越南主要通过包括使节在内的官派人员来完成,中越之间商业性质的书籍贸易并不发达。这一点与汉籍流播朝鲜的状况相近而与中日之间的书籍传播状态不同。原因是:一、中越之间的定期朝贡制度带有贸易的性质,其便利性压制了普通商业贸易;二、中越贸易中心在两广地区,离清代的书籍集散地长江中下游地区较远,这推高了书籍的成本。越南重印中国典籍的情况并不普遍,这种以包括使节购买在内的官买为主的书籍输入方式造成越南的汉籍数量相对较少,汉籍在越南各阶层的分布极不均衡,朝廷或王族获得的汉籍最多,使节其次,普通士人获得汉籍相当困难。这一情形影响到越南士人的文学水平,促使阮氏朝廷屡次颁布官书。
[Abstract]: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o Vietnam was mainly accomplished by sending officials, including envoys. The commerci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was not developed. This is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of Han Korean, but different from the spread of book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gular tribute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has the nature of trade, and its convenience suppresses ordinary commercial trade; second, the Sino-Vietnamese trad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Guangdong and Canton regions, far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here books were collect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pushed up the cost of books. It is not common for Vietnam to reprint Chinese classics. This type of book import,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official purchases including embassy purchases, has resul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Han Chinese in Vietna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an nationality among all classes in Vietnam is extremely uneven. The imperial court or royal family obtained the most Han nationality, followed by envoys, ordinary scholars to obtain Han nationality is very difficult. This situation affected the literary level of the Vietnamese scholars, prompting the Ruan court to issue official letters repeatedly.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中国古代诗歌在越南的移植研究》(09CZW043)资助成果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薇;;神韵说与王维诗歌的阐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范金民;;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3 陶礼天;钟嵘“诗味”论的再检讨——兼与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商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程建虎;;浅议齐梁应制咏物诗[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万鹏;陈玉玲;;清朝无为女才人考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周文静;董孟;;金圣叹“腰斩”《西厢记》之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8 孔建华;;绝句的审美实现及审美价值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9 石经纶;“领解性灵”:金逸《瘦吟楼诗草》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张燕;;古代诗歌评论中的取象作喻类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克艰;;《红楼梦》作者问题的一些方法论思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青山;法式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川;春秋战国的学术迁移与典籍初兴[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03期
2 顾希佳;秦汉典籍中人物传说的比较研究[J];民间文化旅游杂志;1996年04期
3 侯荣华;;从政治角度看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4 张明富;福康安整顿广西中越边贸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杨渭生;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02期
6 孙凌安;西周官制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5期
7 滕兰花;;从清代与越南的朝贡看桂南之中越交通[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渠红岩;;先秦时期“桃”的文化形态及原型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01期
9 赵华;;道光时期以来浙江鸦片流播问题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陈占山;;元明时期伊斯兰天文家在华工作的变化与调整[J];海交史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佟永功;;述崇谟阁《满文老档》[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张建仁;;试探明代国子监的管理体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柏桦;;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官施政的影响[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王梅堂;;《元史》记载的部分典籍编译始末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万依;;清代宫中的满族音乐[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6 王荣;;论秦代国家的藏书与图书[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冀玉泽;尧初定都今顺平[N];保定日报;2006年
2 戴逸;序清史编纂工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3 张宗云 郭永远;老子故地孝义村考[N];光明日报;2006年
4 叶挺铸;藏书楼,一个逐渐陌生了的名字[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整理 本报记者 阮帆;“四库全书”到底全不全?[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王成;揭开“水书”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6年
7 刘亦实;戴季陶的南京清凉山地下藏书密室之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记者 周芙蓉;一百年后,,研究苗族服饰要到国外?[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山东大学 王洲明;识典知本 讨源窥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徐光华;揭猛即汉揭阳令史定的发现对潮汕史研究的重要意义[N];汕头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钦;西山时期的中越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2 李宁;清代典籍遭厄述略[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凯歌;明初中越关系史略论(1368-1424)[D];暨南大学;2004年
4 肖业伟;清代官修书画典籍的文献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汪泉;清朝与越南使节往来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方琢;明初的审计与审计立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钱秉毅;明代云南汉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学;2011年
8 潘小丽;y樇揽悸訹D];武汉大学;2004年
9 郭艾敏;唐代中日汉籍交流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徐学标;两汉缪篆、科斗文、史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3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9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