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苏禄东王留华后裔两份家谱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家谱 + 苏禄东王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古苏禄国位于今属菲律宾的苏禄群岛,早在唐宋便与中国有了来往。明永乐年间来,华朝贡的苏禄东王在归国途中去世,葬于山东德州,东王次子、三子留下守墓,自此留华未返,与当地回族结合,繁衍至今。为了追本溯源、辨明血系,东王留华后裔于1934年编修了《温安家乘要录》,2006年又完成了《安氏族谱》。两份家谱因成书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修谱人的主客位立场、兄弟排行问题、观念变迁以及修谱价值等四个方面。通过对两份家谱多方位、多视角的比较,不仅利于东王及其后裔的深入研究,还可以从两份家谱中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Abstract]:Ancient Sulu, located in the Sulu Islands of the Philippines, had ties with China as early a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ing Yongle years, the Chinese tribute in the return of King Su Ludong died, buried in Texas, Shandong Province, Dongwang second son, three sons left behind to guard the tomb, since then stay in China, with the local Hui nationality, multiply to this day. In order to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and identify the blood system, Dong Wang Liuhua's descendant compiled the Wen'an Family record in 1934 and completed the Family Tree of an in 2006.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ealogies because of the writing age and background,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and guest, the ranking of brothers, the change of ideas and the value of writ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genealogi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Dongwang and his descendants, but also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two genealogy.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K820.9;K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哈正利;;建构家族意识 拯救民族认同——刍议南方回族谱牒中的文化认同[J];回族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康玲;邓思胜;;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时少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进展评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6 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J];北方语言论丛;2011年00期
7 吕红艳;;南方北方“二月二”习俗比较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4期
8 李慕杨;;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改变形式及其特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0期
9 戴嘉艳;;物我同构 生生和谐——东北渔猎民族服饰、器具图案的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10 郑君雷;;关于游牧性质遗存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问题——以夏至战国时期北方长城地带为中心[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光宇;;满族文化中的环太平洋文化因素[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刘檑;;多民族兼容的纽带——读《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马祥林;;探讨儒家师道推动和谐社会建设[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宝力格;盛明光;黄金;;论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盛明光;黄金;;论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海强;格广民;苏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新引擎——草原文化与创意产业[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周占军;;宁夏地区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李德宽;;论西部回族“小康社会”建设的资源与途径[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6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艳;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荣亮;大连高校外专外教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洪;论红河和谐社会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何志芳;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永强;中国最大的家谱──皇族家谱[J];档案;1997年04期
2 韩石山;连家谱都不能这么写[J];文学自由谈;2002年05期
3 杨一琼;家谱研究价值新探析[J];图书馆;2004年02期
4 张群;郑和后裔今安在[J];档案与建设;2005年08期
5 骆兆平;;天一阁藏家谱目录叙[J];图书馆杂志;1986年04期
6 张栋;小镇飞出大新闻[J];新闻爱好者;1992年11期
7 俞强;诗二首[J];绿风;2005年04期
8 刘汉杰;;宗族的档案——家谱[J];百科知识;2007年05期
9 王念清;;家谱[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8年04期
10 杨文金;夜郎王“多同”后裔金氏家谱简述[J];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朝萍;;浅谈家谱的征集与利用[A];贵州省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臧秀娟;;试论家谱与地方志书续修[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3 张梅秀;;山西历代家谱的编纂与收藏[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祖白;;试析家谱在方志编修中的重要作用[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5 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王朝辉;宣煦;;心理治疗师家谱图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马超群;马颖生;;马哈只碑后云南最重要的发现——评李士厚《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8 柴珠林;汪碧珍;;浅谈松阳家谱文献[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文敬;;略论谱牒的作用与价值[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扬 任鹏飞 陈光明 ;民间修家谱开始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贾丰;常州“第一家谱”修编完成[N];西部时报;2008年
3 卜建芳;吉林《蔚阳淳于氏家谱》现身[N];西部时报;2008年
4 演讲人 王鹤鸣;寻根稽谱:家谱的传承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苏娅 孙行之 沈一冰;家谱三家谈[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撰稿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中国参博最早记录,在一本家谱中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撰稿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网络家谱四通八达,不出家门就能寻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李铁华;湖南家谱热悄然升温[N];西部时报;2010年
9 郜征;寻根问祖催热“家谱经济”[N];西部时报;2010年
10 谢世清 陈华;家谱揭开“崇安二蓝”身世之谜[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晓玲;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家族及其成员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3 宏英;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刘萍萍;黄文焕《陶诗析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爱华;族谱话语与权力表达[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石峰;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宇菲;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部分地区汉族家谱所见宗族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兆龙;汪道昆的家谱编修活动及其理论成就[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强;汉魏六朝家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刘荣;陇东农村家族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荧;基于Visual basic的马铃薯家谱数据库系统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马锦丹;中国明清及近代回族家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08年
7 付永正;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生存状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春花;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藏书事业及其与吴门艺文关系初探[D];苏州大学;2008年
9 武艺;晚明曲家沈自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赵省伟;捻乱前夕黄淮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社区关系[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6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