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晋南朝时期官
[Abstract]:As a corrupt form of officialdom in the Ha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t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etiquett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o the climax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Since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state has constantly introduced relevant restrictions, which have led to the gradual decline of "giving away the old", but the new form of corruption, "return of capital", has risen. " The phenomenon of "giving a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at for outgoing officers, the content s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giving money, giving goods, and delivering manpower; and the other type is the death of an officer while in office or after he leaves office. The former officials or former officials gave them large sums of money. " The general occurrence of the activities of "giving away the reas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y of selecting the officials who have been carried out since the Ha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ivities of "giving away the reason"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terpersonal ecology of the official field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D691.42;K235;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敏;魏晋南朝“送故”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叶当前;;六朝送别诗与文人生活[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3 赵炎才,魏开方;试论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基本特征[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4 高慧斌;;南朝私学师生关系管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嫣;;宋齐地方官吏“还资”浅探[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2期
6 赵炎才;略述中国传统选官体制的历史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6期
7 柏俊才;;萧琛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王明前;;东晋王朝的皇权伸张与历史继承[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汪征鲁;南朝“迎吏”、“送故吏”新探[J];中国史研究;2004年04期
10 贾志刚;;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汪奎;南朝中外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邹远志;经典与社会的互动:两晋礼学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凤霞;论有关萧子良的几个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飒;东汉免官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4 于瑞琦;东晋士族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敏;魏晋南朝“送故”制度考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汪征鲁;南朝“迎吏”、“送故吏”新探[J];中国史研究;2004年04期
3 贾芳芳;;宋代中央监控地方的制度及其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胡秋银;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1期
5 钟坤杰;汉晋南朝之豪强地主世家大族与门阀制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赵沛;汉代儒学入仕到门阀垄断[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7 秦捷英;叶琦;;清代地方官员的档案人才观[J];兰台世界;2010年03期
8 李迎春;;汉代后备吏制度初探——以对“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的考察为中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段新生;“萧规曹随”小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3年09期
10 贺晓昶;南朝宋齐还资述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昭庆;;利用历史文献分析环境变迁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康熙雍正时期贵州环境记录信息的变化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廖心一;;略论明朝后期嘉兴府争田[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3 夏炎;;从刺史的地位看唐代内外官的轻重[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4 王俊;;明代地方公祠田初探——以地方志材料为中心[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张兆裕;;明代荒政中的报灾与匿灾[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6 王世华;;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7 万明;;明朝对澳门政策的确定[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万明;;明朝政府对澳门的管理述论[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10 郑永华;;清代推行教化与治理民间教门之关系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贤杰;古代官吏的考核[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2 李小树;留名心理与两晋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卢荻秋;因为“申遗”,所以“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4 邓明;清雍正初军事地图考释[N];兰州日报;2006年
5 孙家洲 张忠炜;试谈汉代官吏“久任”制的历史启迪[N];光明日报;2006年
6 潘洪钢;清代禁赌失败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6年
7 卢荻秋;因为“申遗”,所以“保护”?[N];工人日报;2006年
8 秋实 润彪;康熙淀上水围[N];保定日报;2006年
9 ;我国古代税收官制[N];财会信报;2006年
10 臧嵘;中国古代的慈善家[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2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潘少平;元朝俸禄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娟;清代地方官员捏灾冒赈的形式、特点与影响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淑玲;唐代地方官员犯罪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丽梅;五代地方行政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云;清前期台湾学宫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宋靖;十国地方行政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晓曦;唐代广州蕃坊与地方经贸关系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金沐;清代流言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坚;宋代赣粤边区地域社会变迁—以动乱为中心的考察[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卢希;金代地方职官考课制度[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7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4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