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祠研究
[Abstract]:Chinese ancestral temple, originated from the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end of primitive society, was born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Zhou Dynasty, experienced the tomb shrine of Han Dynasty and the family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into a family temple in the Song Dynasty, that is,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family set up in or near the hou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clan group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mple system in the imperial cou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form of ancestral hall in the scholar's office,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Zhu X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ancestral hall.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amily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mainly set up in the capital city,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ncestral temple in the Song Dynasty is in the transitional state from the family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l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amily shrine in the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estral hall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图书馆;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游彪;;宋代的宗族祠堂、祭祀及其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欣;;宋代“家礼”——文化整合的一个范式[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杨建宏;;宋代家庙制度文本与运作考论[J];求索;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建宏;;论宋代民间丧葬、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张亮;;20世纪20年代以来宋代族田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4期
3 王晚霞;;濂溪祠堂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年29期
5 周鑫;;《朱子家礼》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1年00期
6 赵旭;;唐宋时期私家祖考祭祀礼制考论[J];中国史研究;2008年03期
7 朱华友;陈宁宁;;村落祠堂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50个祠堂的整体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杨杨;近代苏南地区乡规民约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蓉;从《朱子家礼》看儒家的家庭伦理观[D];辽宁大学;2011年
4 吴朝辉;村落意义构成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5 吴樱;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张先刚;族谱、墓地与祠堂[D];厦门大学;2007年
7 康文籍;宋代四川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文升;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张占力;明清宗族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玉娜;从《朱子家礼》看朱熹的孝道主张[D];安徽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静;论北宋的平民化宗法思潮[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立军;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王善军;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欣;;宋代“家礼”——文化整合的一个范式[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方燕;;女巫与宋代社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德新;;宋代邻里关系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宋东侠;理学对宋代社会及妇女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刘瑞光;;道是无情却有情——浅论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的态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俊杰;;人文主义理念下宋代司法中的理性与经验[J];文化学刊;2010年01期
7 周扬波;;宋代家族史研究的创新——并就正于柳立言先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周永健;;论朱熹《家礼》的社会教化功能[J];兰台世界;2011年19期
9 铁爱花;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J];史学月刊;2005年10期
10 刘雅萍;;以朱熹的构想为基础的宋代祠堂[J];黑龙江史志;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瑞熙;;二论朱熹的政治主张[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牛力达;;简论朱熹对易学发展的贡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邵良棋;;浅谈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黄海妍;;清代以来广州城中的合族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其芳;;朱熹与武夷山[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6 国伯成;;纪念先哲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7 鞠盛;;咏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8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黄寿祺;张善文;;朱熹诗文理论述要[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何乃川;林振礼;;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放;藏在深村的朱熹祠堂[N];成都日报;2005年
2 郑晓辉 陈振寿;金溪70座祠堂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N];抚州日报;2010年
3 黄志刚 席小平;八景农村祠堂成文化阵地[N];宜春日报;2010年
4 杨贤义;贡井杨家祠堂[N];自贡日报;2008年
5 卢海 刘秀梅;永定坎市范阳卢氏荣陂祖祠之由来与形制寓意[N];闽西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邓帼梅;不建祠堂建“文房”[N];汕尾日报;2010年
7 贺林平 刘杨;古老祠堂变身新文化阵地[N];人民日报;2008年
8 彭建明 何丽霞 方维芳;祠堂“变身”农民学法“大课堂”[N];农民日报;2008年
9 本版编辑 麦倩芳 丹央;大涌祠堂群:隆都文化的独特记忆[N];中山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顺美 通讯员 钟茜;祠堂变身农家书屋绿色网园[N];广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小红;巫觋与宋代社会[D];浙江大学;2004年
3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4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金国正;南宋孝宗词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夏时华;宋代香药业经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包丽虹;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宇;永嘉学派与南宋温州区域文化的进展[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华;朱熹《家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肖明卉;世俗化祠堂与适应型宗族:宗祠的结构与功能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陈凌广;浙西祠堂文化艺术浅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张惠贻;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伟明;珠海南门五祠及其文化探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侯长生;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先刚;族谱、墓地与祠堂[D];厦门大学;2007年
9 卢燕;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常建勇;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243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4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