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军屯”、“商屯”与黔东南“苗疆”农业发展考述

发布时间:2018-09-17 07:14
【摘要】: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势崎岖,交通阻塞,在明代以前,这里仍然是一块"语言不同,不知礼仪"的"蛮荒"之地,这就是黔东南"苗疆"。这里主要是世居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几乎没有汉族人深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农作物品种单一,耕地面积狭小,耕作技术水平低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自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雍正以来,朝廷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首先,鄂尔泰、张广泗等以武力征服,设置新疆六厅,接着大规模推行"军屯"、"商屯"制度,使中原地区大批的汉族人口以"军屯"、"商屯"的形式在这里定居下来。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及其对农业文明的传播,黔东南"苗疆"的农业耕地空前扩大,铁制农具普遍推广,灌溉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说:"军屯"、"商屯"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Abstract]:Yungui Plateau southeast, rough terrain, traffic congestion,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here is still a "different language, do not know the etiquette" of the "wilderness", this is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Miaojiang." Here is mainly inhabited by the Miao, Dong, Shui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almost no Han people go deep.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extremely backward, the crop variety is singl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s narrow, the tillage technique level is low, the crop yield per unit area is low.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nd especially since Yongzhe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erial court has strengthened its rule over the region. First, Ortai and Zhang Guangsi conquered by force and set up the six halls of Xinjiang, and then carried out the system of "military tun" and "Shang Tun" on a large scale. So that a large number of Han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form of "military", "Shang Tun" to settle down here.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 of the Han population and its spread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arable land in "Miaojiang"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the widespread popularization of iron farming tools,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crop varieties.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of crops increased by a large margi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and Shang Tun system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leaps and bounds.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贵州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S1406) 凯里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成果之一
【分类号】:S-09;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古治康;论汉族移民在贵州开发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2 郭松义 ,桑士光;清代的贵州古州屯田[J];清史研究;1991年01期

3 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J];清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继荣;“方略”释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刘鹤;;民国初期至抗战之前湘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5 徐艳;;明王朝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纪欣;赵非;;木兰秋r萦搿翱登⑹馈盵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黄崇成;高宏;;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蜀汉政权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8 陈梧桐;;长城不是闭关自守的符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一波;陈廷亮;咏梅;;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景译;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J];北方文物;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康乐;王汇;;民族融和的成功典范——湖南洪江古商城[A];湖南省苗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洪江·中国第一古商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志刚;;草原饮品及其文化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才项多杰;;青海拉安藏族部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概述[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4 李保文;;“内外蒙古”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5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代荣;《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福建史料及其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淑丽;清代对苗疆地区的法律治理[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惠英;乾隆朝禁毁通俗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航;清代荆州驻防将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超;清代乾嘉时期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苏钦;“苗例”考析[J];民族研究;1993年06期

2 苏钦;试论清朝在“贵州苗疆”因俗而治的法制建设[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政;;黔东南水土流失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7期

2 顾欣;张艳梅;;黔东南冰雹集中度与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4期

3 范连生;;建国初期黔东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4 ;黔东南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J];贵州环保科技;2001年02期

5 严奇岩;;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赵崔莉;;战乱与清代皖江圩区的社会应对[J];古今农业;2009年01期

8 薛刚;;从人口、耕地、粮食生产看清代直隶民生状况——以直隶中部地区为例[J];中国农史;2008年01期

9 ;2007年《中国农史》(第26卷)总目录[J];中国农史;2007年04期

10 王永厚;;《教稼书》和《增订教稼书》[J];山东农业科学;198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政府承诺换来一片绿装[N];桂林日报;2010年

2 李和枝 代琼芬;牟定县20余万亩中低产田地“一盘棋”改造[N];楚雄日报(汉);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涛;清代嘉陵江流域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45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45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