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子弟科举的制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9-17 10:29
【摘要】: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Abstract]: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before the collec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have reached a mature stage, forming a complete system and a thorough system. Th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officials and children with the cor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roll and the avoidance of the family members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To investigate and clarify the basic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分类号】:D691;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学强;张建伟;;明清“冒籍跨考”现象探析——兼论对解决当代“高考移民”问题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勇;;国内“高考移民”原因研究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2 裴立志;;从荐举制与科举制看当代高考制度遇到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9期

3 童锋;夏泉;;“分路取人”与“凭才取人”:历史纷争及对异地高考改革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鱼雅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移民”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建伟;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乾嘉时期科举冒籍史料[J];历史档案;2000年04期

2 王日根,张学立;清代科场冒籍与土客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琳琦;清代的科举制度探析[J];社会科学家;1993年03期

2 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3 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J];东岳论丛;2005年06期

4 路艳;;唐代科举制度特点浅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杨明;;从唐代的科举制看当今的高考制度[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张念一;;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金云琴;;缠绵萦系 欲说还休——归有光的科举情结[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常成;;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顾吉辰;;宋金科举制度比较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2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3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4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5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7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清代的八旗科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10 吴枫;郑显文;;唐代庶民阶层的文化素质初探[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铁信;科举制度浅说[N];光明日报;2003年

2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孟苗;临猗惊现清代科举考试童生试卷[N];山西日报;2009年

4 李尧;宋代朔州籍状元安德裕[N];朔州日报;2010年

5 于红英;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中国档案报;2003年

6 张希清;“恩由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N];文汇报;2002年

7 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 研究馆员 李国荣;清朝“严打”科场舞弊[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陈峰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不断追述与放大的宋朝开国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固始移民对闽文化形成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史馆文;科举取士选人才[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和庆锋;隋唐太原王氏的变迁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周祯伟;清代武科举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葛文红;北宋科举制度下的家族与家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映艳;康熙朝科举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洪涛;从宋代笔记小说看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三保;清代科举的衰亡与启示[D];东南大学;2005年

9 刘潇;唐代科举与士风[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史韵;仕金汉人与金朝的教育和科举[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45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45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