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与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
[Abstract]:The Yuan Dynasty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was rul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order to ease the national contradiction and establish the national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ulers of the Yuan Dynasty made great effor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building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the content of "three in on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three-in-one", and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ri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We should guide and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intern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xamination content, selection of system and orientation of testing,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bone of society, and to internalize and apply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cultivate multi-ethnic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centrifugal for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unity of multi-ethnic state, this measure has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ethnic national spirit.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汉语素养测评中文化融合的研究”(12SA07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7;D6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建民;;科举考试对社会制度的统摄作用论析[J];考试研究;2011年04期
2 彭茵;;论元末社会风尚的变迁[J];文教资料;2010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引旺;;科举制度的延续:一个经济学视角[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2 展龙;;论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3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4 胡丽;;科举文化的缩影——兼论江南贡院对举子的影响[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袁佳;;浅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6 谷津;;维吾尔人在蒙元历史上的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J];东北史地;2009年03期
8 覃红霞;科举法与科举制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罗立祝;从考试科目与内容看“科举学”的广博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赵娜;清末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述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樊秋丽;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世宝;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娟;王又旦年谱及交游考[D];西北大学;2011年
2 关祥可;《金瓶梅词话》士人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陈祥龙;科举制度废止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永霖;宋代温州科举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黎日圣;宋代科举诗赋与经义之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文娟;元代少数民族科举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荣生;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雪君;古代科举回避制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施兴和,李琳琦;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高钟;废科举:中国儒家社会全面散构的多米诺骨牌——废科举百年祭[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刘海峰;;科举民俗与科举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4 冯建民;;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礼俗的影响及启示[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高桂娟;;科举制度的文化意义探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许友根;苏州科第习俗初考[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瑞军;;元朝大统一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J];新学术;2009年01期
2 杜芳;;从凉州会谈看民族大团结[J];丝绸之路;2011年04期
3 袁英光;;论清代民族进一步融合中的若干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1959年05期
4 刘玉珍;王立红;于冬梅;;浅析唐对突厥政策问题[J];职业时空;2008年05期
5 陈峻岭;希冀道统、治统之合膺——康熙玄烨独尊程朱理学的文化选择探赜[J];满族研究;2001年02期
6 刘建明;;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影响减弱及其思想史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张瑞;;略论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卢佑诚;;姚鼐与汉学[J];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9 张永刚;;晚明“狂禅”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陈煜鑫;韩丽东;郝云华;;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利华;杨家林;;康熙崇理、学理、用理方略浅析[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2 杨润平;;清初理学简论[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张兆裕;;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4 罗祖虞;;从古代百越革命斗争及南笼起义看布越民族精神[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5 王晓萌;;试论清代治畲政策的转变对畲族汉化的推进[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6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8 王梅堂;;《元史》记载的部分典籍编译始末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金安江;;从南笼起义看近代布依族地区的民族关系[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10 蒙海芳;;论“南笼起义”史态及斗争意义[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N];北京日报;2009年
2 朱昌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再论清初程朱理学的“复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陈裕亮 刘傜忆 刘然;民族文物珍品令人称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田崇雪;触摸千秋汉魂[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孙龙;复原西夏社会 填补史学空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何星亮;立法保护 有效保护[N];人民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马骏骐;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N];贵州日报;2006年
8 乌恩;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周丽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陈梧桐;揭示明朝民族政策演变的轨迹[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1999年
2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4 陆韧;变迁与交融[D];云南大学;1999年
5 彭向前;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邢春华;明中期关中四家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朴永焕;汉藏茶马贸易对明清时代汉藏关系发展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9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10 郑丽萍;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观;金熙宗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丽;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会清;明代蒙汉关系及对蒙贸易中的晋商[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杨玉彬;金朝中期各民族地位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崔建华;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伦理道德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7 张涛;论东察合台汗国与明王朝的关系及其民族文化融合[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8 乔凤岐;隋唐两朝东征高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建勤;滇东地区的明代汉族移民[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冯志根;元代士人与文化传承[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6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6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