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税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5:31
  城市及城市经济、城市税收是经济史重要的构成,也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税收角度来说,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城市税收征收记载。从春秋战国以降,至唐五代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税人、税物、税空间的城市税收结构。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城市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相应地,城市税收与税收结构均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居住者和活动者征税、城市土地利用税和城市经营税。税人、税物、税空间的城市税收结构更加明显。宋代对城市居住者和活动者征税主要由丁税、助役钱、免行钱、户帖钱、科配、和买、对出入城门的人征税组成。丁税实质是人头税,主要征收于宋代的东南六路,至南宋,随着国土面积的缩小,丁税几乎推行于整个南宋。坊郭户是城市纳税的主体,宋代对坊郭户征收的税种包括助役钱、免行钱、户帖钱、科配、和买。助役钱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征收的新税,推行于全国的城市,征收标准多样,主要是以家业钱和物力钱的多寡征收;其实行体现了宋代均税的愿望,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助役钱的征收虽经反复,但持续至南宋末年。免行钱是王安石变法期间向行户所征之税,其征收范围从京城扩展至全国各级城市,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城市税收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城市税的起始
    第一节 “征商”——对城市人征税的最初形式
    第二节 “廛布”的开征——城市土地利用税的雏形
    第三节 “市税”的开征——城市经营活动征税的开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税收结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以城市居住者和活动者为对象的征税
        一、以商人为对象征税
        二、以城市人户为征税对象
        三、从对商人征税到对城市坊郭户征税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税的拓展
        一、屋税
        二、地税
        三、城市土地利用税拓展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经营税的拓展
        一、市赋
        二、市租
        三、商税
        四、商税出现的历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对城市居住者和活动者的征税
    第一节 城市居住者和活动者与纳税的关系
        一、城市的居住者和活动者
        二、坊郭户是宋代城市纳税的主体居民
        三、出入城门的流动人口是纳税的另一组成部分
    第二节 城市丁税
    第三节 向坊郭户征收的助役钱
        一、役法改革与役钱征收
        二、助役钱的征收
    第四节 向行户征收的免行钱
        一、行、行户与行役
        二、免行钱征收
    第五节 向坊郭户征收的户帖钱
        一、作为纳税凭由的户帖
        二、由户帖到户帖钱
        三、户帖钱的征收
    第六节 城市科配与和买
        一、城市科配
        二、城市和买
    第七节 向出入城门的人口征税:门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城市土地利用税
    第一节 屋税
        一、屋税征收时间和地域
        二、屋税征收标准
    第二节 地税
        一、地税征收的类别
        二、地税的征收标准
        三、地税脱离二税成为独立的城市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城市经营税
    第一节 房产契税
        一、房产买卖的频繁
        二、房产契税的征收
    第二节 城市商税
        一、城市商税
        二、商税税法
        三、城市商税征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城市税收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城市税收与宋代政治
        一、用于军费开支,稳定国际国内局势
        二、用于官吏俸禄,有助于国家行政运转
    第二节 城市税收与宋代社会
        一、用于雇人应役,减轻民负
        二、用于赈灾,稳定社会
    第三节 城市税收与宋代城市
        一、向城市户籍征税,适应了城乡进一步的分离
        二、城市税收种类和总量的增长,是城市发展的结果
        三、宋代城市税收结构的形成和完善,为后来中国城市税收奠定了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38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4038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