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史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09:30
本文关键词:《晋书》史论研究
【摘要】:唐代官修《晋书》成书后,十八家晋史亡佚,《晋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西晋、东晋两朝历史一部主要的历史文献。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为做到以史为鉴,,历代王朝对前朝史的撰述十分重视,唐初统治者尤其如此。唐太宗曾专门颁发修史诏书,并为《晋书》撰写四篇史论,这种情况在正史纂修中是绝无仅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对《晋书》的史论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主要阐述历代学者对唐修《晋书》的史论的研究现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指出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通过概述史论的形式,归纳《晋书》史论的结构形式,将《晋书》的史论分为前论、后论、“赞曰”、“制曰”,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我们对《晋书》史论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第三部分从对偶、用典、情感等方面分析《晋书》的语言特征,力求全面地分析《晋书》史论的语言特色。《晋书》用骈文做史论,其语言对偶,工整雅丽;其内容巧用典故,能够正确地表情达意;其情感能够做到直抒胸臆,表达政见。但是《晋书》用骈文做史论也难免有时会造成语言晦涩、难懂。对于此,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全面地看待。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晋书》史论从中所体现的天人关系、君主、分封宗室、儒学的兴衰等因素与皇朝兴亡的关系的远见卓识。对天人关系和儒学的道统地位的宣扬,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控制手段,在《晋书》的史论中也难免会出现。此外,《晋书》史论中还较多论述君主的个人才能、君主能否选贤任能、宗室分封等因素对皇朝兴亡的影响,以期做到以史为鉴。 第五部分针对《晋书》史论所体现的民族观进行论述,指出《晋书》史论中体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如华夷一家、天下一家的观念。 总之,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晋书》史论的结构、语言特征、历史盛衰观、民族观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归纳分析,力求全面地对《晋书》的史论进行较深刻的研究。
【关键词】:《晋书》史论 史学史 历史观 民族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3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6
- 一《晋书》史论的结构16-22
- (一)《晋书》前论17-19
- (二)《晋书》后论19-20
- (三)《晋书》“赞曰”20
- (四)《晋书》“制曰”20-22
- 二《晋书》史论的语言特征22-30
- (一)语言对偶工整雅丽23-25
- (二)巧用典故表达思想25-27
- (三)直抒胸臆政论明晰27-30
- 三《晋书》史论中的历史盛衰观30-42
- (一)天人关系与皇朝兴亡30-33
- (二)君主与皇朝兴亡33-42
- 1.君主的个人才能与皇朝兴衰33-35
- 2.君主用人与皇朝兴亡35-38
- 3.分封宗室与皇朝兴亡38-39
- 4.儒学的兴衰与皇朝兴亡39-42
- 四《晋书》史论中的民族观42-49
- (一)民族分裂到民族融合42-43
- (二)《晋书》史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43-45
- (三)《晋书》史论关于夷夏关系的认识45-49
- 结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倾向——重读《晋书·载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吴扲扲;《晋书》的编书时间、作者及与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福建学刊;1992年03期
3 瞿林东;;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上)[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4 吴娱;;也谈《晋书》的史论[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亚军;《晋书》列传的文学色彩:骈俪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李培栋;;《晋书》研究(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7 李培栋;;《晋书》研究(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8 宋鼎立;从《陶侃传》“史臣曰”看《晋书》史论[J];史学史研究;1984年02期
9 赵俪生;《十六国春秋》《晋书·载记》对读记[J];史学史研究;1986年03期
10 杨朝民;唐修《晋书》的政治因素[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本文编号:624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2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