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论六朝服饰的浪漫风

发布时间:2017-08-13 10:39

  本文关键词:论六朝服饰的浪漫风


  更多相关文章: 六朝服饰 神仙思想 浪漫精神 六朝士族


【摘要】:六朝时代士族阶层的服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根据大量的图像资料及文献资料,笔者试图分析六朝士族服饰风尚与六朝士人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服饰的形态和艺术效果上看,笔者认为士人的服饰风格在此时期,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性。其一,笔者将之命名为“竹林风”,从服饰形式上看竹林风代表了一种以竹林名士“不自藻饰”为特点的着装风格。其二,笔者将之命名为“阴柔风”,这一派士人的着装风格与竹林风正好相对立,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丽服藻饰”。另外,对于该时期社会上层妇女服饰的研究,笔者同样紧扣图像史料,分析了女性服饰特点与时代风尚之间的微妙关系。六朝这个时代对于社会上层的妇女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开放性。精神上的开放和自由带给妇女服饰设计艺术更多样、更华丽、更充满想象力的新式样。 第一章到第三章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士人的两种服饰风格,以及六朝妇女服饰的艺术风格。每章又各设三小节,第一节阐述史料(以人物题材的传世绘画、雕刻作品为主)、以及史料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种种关联;第二节论述各章中所涉及的服饰、绘画作品等与时代精神之间构成的柔软关系;第三节作为重点,以图像材料中最多见,且最能说明本文论点的服饰品类为对象,论述六朝服饰形制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本文通过对六朝服饰所特有的形态、着装风格的分析,试图论证:六朝以士族阶层为代表的服饰艺术风格彰显了六朝人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
【关键词】:六朝服饰 神仙思想 浪漫精神 六朝士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S941.12;K23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引言9-17
  • 第一章 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竹林风17-34
  • 第一节 “竹林风”与《砖画》中的七贤形象17-20
  •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背景分析20-22
  • 一、魏晋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士人阶层的思想变革20-21
  • 二、魏晋以来的审美标准21-22
  • 第三节 服饰形制分析22-34
  • 一、一人散发,三人N1角,四人着巾22-28
  • 二、披裘带索及短褐、埲埓28-31
  • 三、巾裹衫子便服中的“衫”和“便服”31-34
  • 第二章 丽服藻饰、妩媚妖冶的阴柔风34-51
  • 第一节 图像中的丽服藻饰34-37
  •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背景分析37-38
  • 一、奢侈、轻浮的南朝士风37
  • 二、文学作品中的神仙形象37-38
  • 第三节 服饰形制分析38-51
  • 一、武冠、武弁、笼冠、纱帽39-44
  • 二、褒衣博带和高齿屐44-47
  • 三、熏衣剃面、扑粉施朱47-51
  • 第三章 清新飘逸、纤细华丽的六朝妇女服饰51-69
  • 第一节 图像中的六朝妇女形象51-53
  •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背景分析53-56
  • 一、六朝女性人物品藻53
  • 二、诗歌中的六朝女性形象53-55
  • 三、神仙思想对于妇女容貌形象批评标准的影响55-56
  • 第三节 六朝妇女服饰形制分析56-69
  • 一、桂塧56-59
  • 二、襦裙59-61
  • 三、披巾61-62
  • 四、妆容、发式62-66
  • 五 其他装饰配件66-69
  • 结语69-72
  • 图片说明72-76
  • 参考文献76-8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毅辉;;论中国文化内在发生、发展的地域因素——从“六朝”地理概念切入的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成国;;六朝厌胜巫术考述[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陆帅;;试谈唐长孺先生对六朝经济史研究的贡献[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怡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许辉;;六朝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胡阿祥;;《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前言[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同;;儒家隐逸观对古典文人园林的影响[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玉荣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初士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调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张德顺;太平天国晚期与士绅群体冲突的剖析[N];光明日报;2005年

3 朱一玄;对明清小说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铮;身份的认定—六朝画家与道教[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易菲;六朝山水画论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5 郭本厚;六朝游文化视野中的山水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登科;书法与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可;论六朝服饰的浪漫风[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卜冬雪;六朝节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瑞t,

本文编号:666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66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1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