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
本文关键词: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
【摘要】: 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明代是中国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达到巅峰的一个朝代。为此朱元璋在继承前代监察制度的同时,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此有所变革和创新,一大特色就是将唐代建立起来的御史台三院制度合而为一,统归于都察院。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的重要监察机构,在明代政治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到清代的监察制度,故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但是以往的研究一般侧重于介绍明代的整个监察制度,而系统探讨明代都察院制度的文章不是很多。 本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 导言部分,说明撰写本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明代都察院制度的研究,明确都察院在明代监察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作为研究整个明代监察制度的“敲门砖”。同时,研究明代都察院,总结其经验教训,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当今公务员的管理和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以朱元璋更置都察院为切入点,介绍了明代由御史台发展为都察院经历了初创、变革、更置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明代都察院的职官设置情况及具体分工。最后单独将明代都察院体制中的南京都察院体制列为一节,并简要论述之。 第二章重点探讨了明代都察院的职权。明代都察院的监察职能重大,并通过不断侵夺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使其触角遍布整个官僚机构。其具体职权涉及政务、司法、经济、军事及教育等各个方面。 第三章分析了明代都察院官员的选任资格、途径及其考核奖惩。好的制度归根究底要靠官员去施行,官员的选任及配套制度理应作为明代都察院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任资格分为积极资格和消极资格两方面;选任途径主要有荐举与考选两种;考核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种方式,经过考核的都察院官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赏升迁或者降职罢黜。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前代的御史台制度与清代的都察院制度,并重点论证了明代御史台更置为都察院的原因。其次梳理了都御史与监察御史、都察院与六科、按察司与监察御史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从指导思想、监察法制、监察队伍及皇帝态度、监察官员铨选考核四方面阐述明代前期与中后期监察效果差异的原因,以期对我国当今监察制度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明代都察院 都御史 监察御史 监察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8;D6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导言11
- 第一章 明代都察院之创制及机构组成11-23
- 第一节 明代都察院创制过程12-14
- 一、明初御史台制度12-13
- 二、罢设御史台13
- 三、更置都察院13-14
- 第二节 明代都察院之职官设置14-21
- 一、都察院正官14-15
- 二、都察院正官的属官15
- 三、都察院下属属官15-17
- 四、都察院官员出巡当差17-21
- 第三节 明代都察院之南京都察院体制21-23
- 一、南京都察院之创制21-22
- 二、南京都察院之职官设置22-23
- 第二章 明代都察院之职权23-33
- 第一节 监察政务23-27
- 一、参与廷议决策监察23-24
- 二、谏诤皇帝弹劾百官24-25
- 三、照刷文卷施政监察25
- 四、考核百官整肃吏治25-26
- 五、提督各道奉旨出巡26-27
- 六、朝会纠仪祭祀监礼27
- 第二节 监察司法27-31
- 一、问拟刑名:都察院审理京师案件27-28
- 二、追问公事:监察御史审理直隶及各省案件都察院复核之28-30
- 三、核准死刑:朝审与差官审决30
- 四、参与会审30-31
- 第三节 监察经济31-32
- 一、监督农政事务31-32
- 二、稽查财务开支32
- 三、监督工程营缮32
- 四、监督特色经济32
- 第四节 监察军事教育32-33
- 一、监察军事32-33
- 二、监试提学33
- 第三章 明代都察院之官员选任33-43
- 第一节 明代都察院官员应具备之资格34-38
- 一、都察院官员铨选:积极资格与消极资格相结合34
- 二、积极资格34-37
- 三、消极资格37-38
- 第二节 明代都察院官员选任之途径38-41
- 一、荐举38
- 二、考选38-41
- 第三节 明代都察院官员之考核及奖赏罢黜41-43
- 一、考核41-42
- 二、奖赏罢黜42-43
- 第四章 明代都察院制度之沿革发展及反思43-52
- 第一节 明代都察院制度之沿革发展44-47
- 一、前代御史台制度44-45
- 二、明代御史台更置为都察院之原因45-46
- 三、清代都察院制度46-47
- 第二节 明代监察主体之相互关系47-49
- 一、都御史与监察御史之关系47
- 二、都察院与六科之关系47-48
- 三、按察司与监察御史之关系48-49
- 第三节 明代前期与中后期监察效果对比之反思49-52
- 一、指导思想49-50
- 二、监察法制50
- 三、监察队伍及皇帝态度50-51
- 四、监察官员铨选考核51-52
- 参考文献52-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玉玄;;明太祖朱元璋与越南黎圣宗皇帝反贪政策比较[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2 阎现章;;元代廉政监察与廉政传播特色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新国;;鞋子上的小污点[J];政府法制;2011年17期
4 方爱龙;;明·经纶堂记并题名碑记(残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郑晓文;;明代唯一的进士总兵张任学[J];文史杂志;2011年05期
6 李志刚;;让人肃然的“治庸”[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1年09期
7 霍志军;;御史活动与唐代公案传奇的审美生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8 刘建明;;有感于陈寿的“三不喜”[J];中华魂;2011年09期
9 陈玺;;唐京畿地区司法监察系统的演进与发达[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10 魏淑霞;;西夏的监察制度初探[J];西夏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华;;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2 萧秦;;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官制述评[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3 王岗;;元御史台考略[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4 芮国强;;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5 程德;;关于成化年间“妖书妖言”案的一则史料[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6 胡沧泽;;汉唐监察制度的变革[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7 李t,
本文编号:668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6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