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嵇康 葛洪 养生 神仙 师承 论辩 抱朴子内篇
【摘要】:嵇康与葛洪,一为玄学中翘楚,一为道教之领袖,可以说,立场完全不同,并且,葛洪是反对玄学之虚无的。但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信神仙,求养生,这与葛洪有一致处。可嵇康又说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若此说不予以反驳,神仙几乎很难求到。这一切,使葛洪不能不面对嵇康,而批判与继承,构成了他对嵇康的基本态度。 嵇康的养生思想,注重形神兼备,而精神居于统摄地位。若服食、导引得理,可得长寿,在强调保护形体的同时,嵇康将心提的更高。葛洪也说神具有更高的地位,但他的论证是指向神仙的,服食、行气等等,皆为了长生不死,而金丹更是至高无上。神仙作为一媒介,将嵇康与葛洪连在了一起。嵇康心中的神仙,有真实存在的一面,如他渴慕孙登,同王烈服食。而另一方面,对神仙,他赋予了一种精神寄托,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境况有关。葛洪的神仙,是其追求道的终极目的,要向世人指出它的真实存在。 嵇康神仙禀之自然的观念,便生出了神仙不可学致的思路,既不可学致,求师也是白费力气,学不须师授,与他的思想一致。而葛洪则不然,我们看他在《内篇》中强调师的重要性,便可知晓。在论证方式上,嵇康只要点透所谓的“至理”,寻找论敌的逻辑破绽。葛洪也是从这种辩难式的问答论述其思想的,虽不能说完全受嵇康的影响(这一体裁有较远的源头),但其对嵇康的吸收是肯定的。 概括言之,《抱朴子内篇》指向的读者(或论敌)大概有三:1、道教徒;2、似嵇康一类相信神仙的存在,而认为不可学致的人。3、不相信神仙存在的人(葛洪名之为俗人、愚人、凡人)。若从道教的发展来看,葛洪首先从理论上去证明神仙的存在,虽然也有疏漏,但功不可没。而其与嵇康的关系,也说明了,种思想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理路可寻的。
【关键词】:嵇康 葛洪 养生 神仙 师承 论辩 抱朴子内篇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言8-12
- 1.1 问题及意义8-10
- 1.2 材料10-12
- 2 养生思想12-24
- 2.1 嵇康之前的养生思想12-15
- 2.2 嵇康与葛洪之养生思想15-24
- 3 关于神仙的问题24-30
- 3.1 神仙可学致与否24-27
- 3.2 葛洪与嵇康的分歧27-30
- 4 学有无师承30-35
- 4.1 嵇康的师承30-31
- 4.2 葛洪的师承31-35
- 5 论辩方式35-40
- 6 结语40-42
- 附表42-47
- 参考文献47-49
- 个人简历49-50
- 后记50-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司振龙;;论《庄子》的生死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衣华强;;《内经》中冲脉相关脉之探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9 孙华莹;刘道胜;;明清徽州保甲探微[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4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8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