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东莞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1:00

  本文关键词:明清东莞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时期 东莞 城镇体系 空间形态 内部空间结构 动力机制


【摘要】: 明清时期是东莞城镇发展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今天东莞城镇发展的基础。本文对明清时期东莞城镇地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对明清时期东莞的城镇体系、城镇形态及其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将对东莞城镇的相关研究有所补充,并对现当代东莞地区的城镇规划与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正文主要内容如下: 在绪论中主要对本论文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包括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等)、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包括“城市与城镇”、“历史城市地理学”、“城市形态”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城市/城镇地理、城镇体系、城镇形态等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与实践范围)与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与界定;在正文中首先对明清时期东莞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文背景做了叙述和分析;接着探讨了明清时期东莞的农业、手工业的商业化、墟市、市镇的繁荣等问题,并对这一时期东莞的城镇体系及县城的发展做了重点研究,认为明清东莞区域商品经济的勃兴直接导致了市镇的繁荣与区域城镇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最后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东莞县城城镇形态及其演变做了研究,并在前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城镇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典型市镇——石龙镇为例对明清时期东莞县非县城城镇的经济发展及其城镇形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明清时期东莞区域商品经济的勃兴与市镇的繁荣是城镇规模扩大及其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巨变的主要推动因素,同时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人口增长等因素也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对之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 总之,在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东莞县农业、手工业的商业化导致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市镇的繁荣,东莞县城镇体系开始产生和发展,城镇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外街区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是其重要体现。这一时期东莞县城镇的发展、城镇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其经济、政治、军事、地形等诸多因素共同互动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明清时期 东莞 城镇体系 空间形态 内部空间结构 动力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8;K2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目录7-9
  • 绪论9-24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9
  •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9-14
  •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4-20
  •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24
  • 第一章 明清时期东莞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背景24-39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24-31
  • 第二节 历史人文背景31-39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东莞的商业化与城镇的发展39-57
  • 第一节 明清东莞农业的商业化39-43
  • 第二节 明清东莞手工业的商业化与市镇的繁荣43-48
  • 第三节 明清东莞县城的发展48-57
  • 第三章 明清时期东莞的城镇体系与整体空间形态57-67
  • 第一节 明清东莞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与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58-60
  • 第二节 明清东莞城镇的职能组合结构与行政等级结构60-62
  • 第三节 明清东莞城镇的群体空间形态及其网络结构62-64
  • 第四节 明清东莞城镇的整体空间形态64-67
  • 第四章 明清时期东莞城镇形态的演变67-96
  • 第一节 明清东莞县城的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空间结构67-86
  • 第二节 明清东莞县城建成区的扩展与城镇形态的演变86-90
  • 第三节 明清东莞县城城镇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90-96
  • 第五章 明清东莞典型市镇个案分析——以石龙镇为例96-103
  • 第一节 石龙镇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96-98
  • 第二节 明清石龙镇商品经济的发展98-100
  • 第三节 晚清石龙镇的的城镇形态100-103
  • 结论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国栋;明清增城县城镇地理的初步研究(1368-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2 李云端;明中叶以降(1526-1945)广东省三水县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1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01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