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9:30

  本文关键词: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流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溯阁 四库全书 成书 流传 研究


【摘要】: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编纂时,抄录了七部。历经战乱,散失损毁严重,现仅存三部半。原存于沈阳故宫文溯阁,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是历经艰险传世至今的三部全书之一,其价值难以言表。但由于该书至今尚未影印、翻印,研究者甚少。因此,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成书及流传之经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梳理,总结其在流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讨当前对其充分开发利用之路径,以使这传统文化之瑰宝,重放异彩,不仅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编纂及其特点、修订、流传、保存现状与利用等四个专题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乾隆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措施。《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历了图书征集、整理图书、缮写、校对等一系列程序,动用4000余人,历时十五年完成。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第二部缮校完成的全书,在册数、种数、内容、装帧等方面均有特色,具有独特的价值。本章运用独特的视角,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书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修订”。《四库全书》成书储阁之后,又陆续进行了一系列修订、校勘。乾隆五十二年以李清《诸史同异录》的撤毁为导火线,连续发生了一系列撤毁、删削书籍事件,总计11种书籍遭到撤毁,12种遭到抽毁或删改,改变了《四库全书》的最初面貌,破坏了一些文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从乾隆五十二年到五十七年间,七部《四库全书》均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校勘。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复校由原任四库馆总纂官的陆锡熊负责,校阅出不少讹脱错谬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书的质量,但也并未使之尽善。乾隆末年以及嘉庆初年,又对预留空函书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缮入的书籍进行了办理,从而使《四库全书》成为全帙。本章运用翔实的档案材料,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撤改、复校情况,进行了详细探究,尤其是对于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文溯阁《四库全书》撤毁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澄清,对于其造成之影响也提出了独 到的见解。 第三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清末明初,中化民族多灾多难,《四 库全书》的经历坎坷曲折,损失惨重,文宗、文汇、文源三阁全书化为灰烬,文 澜阁全书损失过半。只有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的藏本基本完整,留存至今。文 溯阁《四库全书》虽然基本保存完整,但也经历坎坷,有所损失。八国联军侵华期 间,文溯阁《四库全书》有些册次流散。民国初年袁世凯将文溯阁《四库全书》 运至北京,长期搁置在北京古物陈列所,蛛网尘封,期间险被满清皇室盗售给日 本人,流寓北京十年后才再次回到沈阳;1966年出于备战需要,又从沈阳调至兰 州,由甘肃省图书馆保管至今。在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过程中,无数仁人 志士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本章多处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对文溯阁《四库全 书》流传经过之阐述,,较之前人更为全面细致准确。 第四章“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存现状与利用”。近40年来甘肃省为妥善 保管文溯阁《四库全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 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但妥善保存不是最终目的,在妥善保存的基础上对其进 行合理的利用,使这一文化瑰宝重放异彩才是应有之态度。最后,笔者还就加强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研究以及利用的路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06
【目录】:
  • 前言10-27
  • 一、 盛世修书的缘起及其传统的形成:从《太平御览》到《永乐大典》10-12
  • 二、 康乾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政治上的大一统,呼唤文化上的大一统12-16
  • 三、 明末清初“儒藏说”出现的文化意义:儒学的复兴与汉族文化的普遍接受16-19
  • 四、 学风递嬗与统治者文化政策的转变:朴学兴起及统治者的右文政策19-23
  • 五、 《四库全书》之纂修:中国“传统文化之总汇,古代典籍之渊薮”23-27
  • 第一章 《四库全书》的成书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特点27-48
  • 第一节 《四库全书》的成书27-35
  • 一、 征集图书27-30
  • 二、 四库全书馆的组织与管理30-32
  • 三、 《四库全书》的编纂32-35
  • 第二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缮录与校订35-40
  • 一、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缮录35-36
  • 二、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校订36-40
  • 第三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特点40-48
  • 一、 种数册数函数差异40-43
  • 二、 装帧的差异43-46
  • 三、 钤记不同46-48
  • 第二章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修订48-83
  • 第一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撤改与复校48-72
  • 一、 《四库全书》撤改的缘起:多处讹误引起乾隆的不满48-51
  • 二、 李清等人著作的撤改51-54
  • 三、 内廷四阁《四库全书》的撤改与复校:纪昀、陆锡熊的分工54-62
  • 四、 文溯阁《四库全书》撤改与复校的具体情况62-72
  • 第二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续补72-77
  • 一、 空函书籍的办理及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影响72-74
  • 二、 嘉庆初年的续补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意义74-77
  • 第三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修订的得失77-83
  • 一、 文溯阁《四库全书》撤改与复校之得失77-81
  • 二、 文溯阁《四库全书》续补的得失81
  • 三、 文溯阁《四库全书》修订得失的原因分析81-83
  • 第三章 《四库全书》的流传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庋藏83-119
  • 第一节 其他六阁《四库全书》的庋藏与流传83-97
  • 一、 四库七阁之建制83-88
  • 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庋藏与流传88-90
  • 三、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庋藏与流传90-92
  • 四、 文源阁《四库全书》的庋藏与流传92-93
  • 五、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亡佚与补齐93-96
  • 六、 文汇阁文宗阁《四库全书》的亡佚96-97
  • 第二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庋藏与流传97-108
  • 一、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庋藏:文溯阁的建设与《四库全书》的庋藏97-100
  • 二、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从北平到奉天,从奉天到兰州100-104
  • 三、 历史上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流传作出贡献的人物考评104-108
  • 第三节 翰林院底本及其他书籍的散失108-113
  • 一、 四库底本及其他书籍的散失108-112
  • 二、 底本、存目及其他书籍的散失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影响112-113
  • 第四节 《四库全书》配件的编纂113-119
  • 一、 《四库全书总目》113-115
  • 二、 《四库全书考证》115-116
  • 三、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16-117
  • 四、 《四库全书分架图》117-119
  • 第四章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存现状与利用119-137
  • 第一节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存现状119-125
  • 一、 加强领导,确保《四库全书》的绝对安全120-121
  • 二、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质保证121-122
  • 三、 强化综合防范措施,做到保卫工作万无一失122-123
  • 四、 完善保管措施,提高保管技术,确保《四库全书》完好无损123
  • 五、 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环境123-124
  • 六、 《四库全书》归属之争124-125
  • 第二节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得失125-132
  • 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简介125-127
  • 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得与失127-132
  • 第三节 对文溯阁《四库全书》利用的几点思考132-137
  • 一、 详细考证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据以誊录之版本133
  • 二、 对文溯阁《四库全书》著录之书进行校补133-134
  • 三、 将文溯阁本全书及提要与其他各阁本进行参互比勘研究134-135
  • 四、 编纂辅助检索的各种工具书135
  • 五、 利用文溯阁《四库全书》进行区域文化研究135-137
  • 结束语137-139
  • 参考文献要目139-141
  • 后记14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永利;;旷世典籍 当代伟业——文溯阁《四库全书》在甘肃四十年述要[J];图书与情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合芹;《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苑高磊;《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史部提要辨证[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5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65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