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概念古今流变
发布时间:2017-10-19 13:45
本文关键词:专制概念古今流变
【摘要】:专制、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僭政等中文概念是政治学常用概念,这些概念内涵颇有相似之处。但从西方文本来看,这些概念并不轻易混用,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这些概念之间的使用情形差别较大。而且,中国语境下的“封建专制”“开明专制”“君主专制”并不存在严格的西语对应词汇或词组。因而在政治学中西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这些概念的使用难免会有产生产生误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一、中国在引进西方这些概念的时候,翻译上有出现多次变化,且并没有在短期内形成共识,并将多个类似概念均译作“专制”;二、中国语境的“专制”概念是为现实政治革命服务的,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包含意在对古代政治做出批评的意味。 英语“despotism"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该词的词源在柏拉图那里只具有“主人”的意思,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其纳入到政治分析范畴之内的,将其描述为君主制的一种,以指代东方蛮族的统治类型。后来,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重新使用了该词,并将其作为自己国家理论的基础。孟德斯鸠则确立了该词在后世的一般性使用规范,即一种君主不依据法律,而凭借个人意志进行任意性统治的政体类型,并将其与君主制和共和政体并列,指出这种政体主要存在于东方国家。由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非凡影响力,这种划分方法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魁奈、马克思等人的专制的使用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一般都将其用于东方、带有“奴性”的民族身上。而与其容易混淆的僭政、绝对主义和封建主义则具有特定的内涵,并且都与专制不能通约和连用。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学者提出“开明绝对主义”概念,用于变革当时的君主统治。 专制概念随着西学东渐进入国人的学术视野的。来自西方的文献被大量翻译为中文,由于该概念在西方文献中经过了多次语义的变化,而且又将专制、独裁和僭政等概念都翻译为“专制”,因而造成了语意上的混乱。而且对与中国古代是否应该被定义为“专制”并没有做必要的辩论。随着西学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学者开始质疑将中国古代政治界定为“专制”的做法,出现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论。
【关键词】:专制 专制主义 概念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第一章 绪论8-15
- 一、从“专制一民主”二元对立到“杂揉政体”研究的兴起9-11
- 二、近期国内有关中国古代“专制”问题的争论11-13
- 三、关于当代中国政体和发展模式的争论13-15
- 第二章 从柏拉图的“一家之主”到亚里士多德的“君主制亚种”15-18
- 第三章 中世纪的Despotes与现代早期的“绝对主义”18-22
- 一、从日常用语中对首长的尊称到皇室专属称号18-19
- 二、一个与专制极易混淆的概念——绝对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发展19-22
- 第四章 欧洲绝对主义国家时期绝对主义和专制概念使用22-34
- 一、博丹对seigneure概念的使用22-24
- 二、霍布斯对专制权力的赞美和“专制”概念的再创造24-26
- 三、作为与共和制、君主制并列的专制——孟德斯鸠的雄辩26-31
- 四、魁奈笔下的专制概念31-34
- 第五章 西方十九、二十世纪“专制”的使用与对东方体系的认识34-42
- 一、“自由”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一个只有“专制者”才有自由的地方34-37
- 二、影响深远的构想——伟大思想家的不成熟的“东方专制”理论37-39
- 三、二十世纪西方对东方和专制的讨论39-42
- 第六章 中国对专制的引入以及有关专制问题的争论42-49
- 一、汉语“专制”从古典到近代42-44
- 二、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是专制政体的争论44-45
- 三、正本清源的可能性?——时下语境“专制”及其相关概念的梳理45-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52
- 后记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阎步克;;政体类型学视角中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J];近代史研究;2008年04期
3 张国荣;;“专制政治”观念在中国历史认知中的生成与传播——以民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为例[J];人文杂志;2012年03期
4 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5 北成;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6 臧豪杰;;专制之惑:中国古代政制的解读论争[J];新疆社科论坛;2012年01期
7 闫润鱼;民主、独裁抑或“修正的民主政治”——关于近代中国宜于采取何种政体的争论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106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06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