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政治哲学诠释:定义、性质与类型
本文关键词:“同情”的政治哲学诠释:定义、性质与类型 出处:《学海》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同情,是指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经历或处境时,由于感同身受而引起的难过情感。从定义上看,同情与怜悯、同理心、移情、伙伴感等近义词不尽相同。从性质上看,作为一种政治美德的同情是一种善的情感;从类型上看,同情大致能划分为情感的、意志的与德性的三种类型。作为德性的同情,是作为情感与意志的同情的升华。它强调同情的内心私密体验与外在共同道德经验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包含了对善的动机与实践的共同考量。作为自然情感与社会道德结合的载体,成为美德的同情具有重要的正义指向。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同情是扭转现代理性政治路向的重要突破口。要了解这一被卢梭誉为天然美德的道德情感,需要从厘清同情的基本定义、基本性质和具体类型出发。除了“为他人感到悲伤和痛心”这种最直观的意思以外,同情还有哪些内涵?另外,同情可以是一种情感本能、一种道德心理、一种意志、一种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乐;政治文明视域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2 萧斌;一部系统研究政治文明的力作——读《政治文明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云凤;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林荣光;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建梅,冯石岗;解析“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邓伟志;加强对政治文明的研究[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1期
8 林五星;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冯韧;论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兼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J];理论前沿;2003年02期
10 刘德厚;坚持劳动人本政治观,积极推进小康社会“人民宪政”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武立静;;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A];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C];2013年
8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10 曹彦鹏;;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历程和思考[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2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5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6 第二炮兵某部政治处主任 王国印;讲政治不论职务高低[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海洲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文化困境中的现代政治仪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政治参与因开放而有序[N];长江日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张明澍;公民政治素质调查中的几个“发现”[N];北京日报;2013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卓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杨钦涵;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李冰;政治秩序的学理分析及现实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王晓萌;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伍牧原;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的实践和发展[D];新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32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3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