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革命理论
本文关键词:卢卡奇“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革命理论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不仅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他对历史与物化问题的解释,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并推演出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章以挖掘并揭示该书中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为主题,较深入地反思了卢卡奇革命理论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更为切实和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D02
【正文快照】: 《历史与阶级意识》(下文简称《历史》)是一部多层次的哲学论文集,卢卡奇在该书中对革命理论的论证具备双重逻辑:一方面,《历史》本来就包含着关于革命推演的叙事逻辑,即从总体范畴推论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这构成其“显性逻辑”;另一方面,《历史》又展现出卢卡奇在思想上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郭树杰;;马克思早年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从《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俞吾金;;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薪;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章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中州学刊;1990年05期
2 郝丽;青年卢卡奇物化观述评[J];理论学刊;2000年02期
3 张一兵;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年02期
4 李庆钧;重建: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读孙伯揾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汤建龙;卢卡奇“总体性”范畴述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6 杨建梓;“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7 倪菁;;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再思考——读《历史与阶级意识》[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8 赵一凡;;卢卡奇:西马之起源(下)[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2期
9 宋友文;;卢卡奇论历史与时间[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宗国锋;;卢卡奇物化观与马克思异化观之差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曲凯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跳动在音符上的唯物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穆吐;开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晓东;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白雪;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人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顾成东;卢卡奇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俊梅;卢卡奇早期辩证法思想述评[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志昂;评析青年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评[D];河南大学;2010年
7 田励;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初探[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9 孙乃生;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3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3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