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的政治解读与“政治马克思主义”——析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本文关键词:生产方式的政治解读与“政治马克思主义”——析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伍德 政治马克思主义 生产方式 民主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伍德既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又批评后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她借鉴汤普森和布伦纳的分析,围绕生产方式这个核心概念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的核心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阶级斗争,其中的关键是一定"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阶级斗争是生产方式更替、社会形态变迁的决定因素;民主在其诞生时就和一定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密切相关,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本质上和真正的民主相敌对;历史不是机械决定的单线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特殊性的一般理论。伍德的"政治马克思主义"主张确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它对生产方式的理解存在偏颇,以致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历史的普遍规律性,认为在历史纷繁复杂的事件和表象背后存在着某种统一的逻辑和演进趋势,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则把历史的普遍规律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起来;而伍德为了张扬历史的特殊性,突显主体能动性,竟至拒斥历史的普遍性,否认普遍规律的存在,这是伍德政治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问题。
[Abstract]:Wood opposed both orthodox Marxism and post-Marxism; On this basis, she draws lessons from Thompson and Brenner's analysis,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core concept of mode of production to "rebuil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olitical Marxism". Its core idea is that the cor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s the class struggle aroun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The key is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ertain "political community"; Class struggl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 and social formation. When democracy was born,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 certai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lass relations. Capitalism based on class antagonism was essentially hostile to real democracy. History is not a single-lin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decis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general theory ab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history. However,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s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ion mode is biased, so that it denies the universal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universal regularity of history.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re exists a certain unified logic and evolution trend behind the complicated events and appearances of history, while Marx's dialectics of history unifies the universal regular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history. In order to show the particularity of history and highlight the initiative of the subject, Wood rejects the universality of history and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al law, which is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of Wood's political Marxism.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3YJC710008);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15JDSZK03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04)
【分类号】:D091
【正文快照】: 埃伦·梅克辛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以“阶级的退场”(retreat from class)、“没有历史的历史变迁”等精辟话语,对以拉克劳、墨菲等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在国际左翼思想界闻名遐迩1;她竭力捍卫阶级斗争、生产方式等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的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论法治社会中政治自由的实现[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星火;我国公民有哪些自由权?[J];河南科技;2002年16期
3 袁文艺;;政治自由论纲[J];前沿;2006年05期
4 曾宇辉;;论法治社会中的政治自由[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赵玲;;政治自由的本质、功能及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6 王冠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政治自由实现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2年07期
7 吴祖谋;论政治自由[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8 沈晓阳;政治自由新探[J];兰州学刊;1988年05期
9 罗斗明;;浅谈政治自由[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10 汪锡奎;;略论政治自由[J];唯实;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澜;李海默;;重绎洛克之路——关于政治自由来源问题的一点思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清;认识“坏世界”与建设“好世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东西方文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梦笔;秩序与繁荣[N];东方早报;2013年
3 刘擎;2011:西方知识界回顾[N];东方早报;2012年
4 赖德亮;管制不应限制公民政治自由[N];检察日报;2006年
5 郭道晖;法治目标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N];法制日报;2000年
6 台湾知名乐评人 时评人 张铁志;时代正在改变,每个人都参与其中[N];东方早报;2012年
7 ;哈维尔:生活在真实中[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林尚立 曹沛霖 孙关宏 胡伟 臧志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郭长刚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9·11事件是“宗教”与“世俗政治”张力发展的反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钱镇;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冠群;面向政治自由的现实之境[D];吉林大学;2010年
2 施晓花;政治自由的理性反思与实践本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烨;卢梭的平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西南大学;2015年
2 刘洋;沃伦法院与美国的政治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3 施晓花;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政治自由[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顾晓波;18世纪荷兰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苏;政治自由与三权分立[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程小佩;萨托利政治自由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卿;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之迈政治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海然;民主化进程中的经济变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丽君;论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红旗;梁启超自由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1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43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