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现代性:政治思想光谱中的卢卡奇与施米特研究
本文关键词: 韦伯 卢卡奇 施米特 现代性 政治正当性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资源。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合理化的祛魅过程,经济-技术思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可量化和可计算性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精神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造成人的个性完全泯灭、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不断丧失,这让韦伯陷入到宿命论式的“理性的铁笼”之中。可以说,韦伯关于现代性社会论述的深邃与广博不仅促使当代自由主义者们讨论和复兴其合理化社会的祛魅过程,更是成为了一面反观自由主义政治方案的智识之镜。韦伯的两个弟子——卢卡奇与施米特——在认同其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在政治理论的维度上积极回应其关于现代性的合理化论题。在他们看来,正是现代社会的经济-技术思维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现代性的抽象化进程背后蕴藏的是技术理性蔓延至各个领域的危机。作为对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回应,卢卡奇与施米特在1923分别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两部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二人都试图超越韦伯的现代性范畴,在反对韦伯式自由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新型的政治替代方案。首先,卢卡奇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构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社会批判理论,并将其作为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来源,以实现摆脱经济-技术思维的意识革命。与此相应,施米特将对技术理性的分析蔓延至政治领域,认为理性化主导下的经济-技术思维消弭了政治的概念,而只有强调政治的决断性才能摆脱现代性带来的政治危机。从反思两种政治理论路径的视角看,无论对于左翼社会批判理论抑或右翼威权主义,面对韦伯的现代性论题,两者可探索、可思考的对话空间正是谋求政治现实的新出路,这也是应对现代性背景下的政治哲学危机的根本出路。在经济-技术理性思维的批判下,现代性的技术政治问题凸显出来,卢卡奇与施米特在韦伯“政治抱负”的指引下开始追问政治的真正含义,以期重建政治的正当性思想。对此,两人以韦伯的社会学方法为出发点,试图从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分析中探寻最好的政治形式,在吸纳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基础上,建构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正当性论证。对于卢卡奇而言,无产阶级是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性的历史主体,但其阶级意识的觉醒却需要经过许多中介才能完成,只有当其在自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客体,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政治诉求,即人类的政治解放。而施米特则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看到了敌友关系的生死斗争,并将其置于现代性背景下探寻“崇高的政治”的真正含义。“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政治的概念》)。在施米特看来,决断敌友是构建政治正当性的重要基础。至此,卢卡奇与施米特分别将阶级斗争说和主权决断论视作反思现代性的根本出路,以及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正当性基础。卢卡奇与施米特对政治正当性问题的求解表明,无论对于左翼的阶级斗争观抑或右翼的主权决断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现实问题上,其对政治意涵的解读与社会方案的建构为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价值。二者对韦伯现代性范畴的所做出的理论超越,为当代自由民主问题的多种讨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开放空间。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Max Weber ' 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research methods have exerted a broa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iberalism ,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 In the face of the political reali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ograms provide new horizons and theoretical val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 Both of them offer more possibilities and open spaces for the various discussions of contemporary free democracy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会;;卡尔·施米特政治思想简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年02期
2 赖骏楠;;卡尔·施米特:现代性与决断论——从海因里希·迈尔的两部作品开始[J];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02期
3 陈伟;;施米特的大空间理论[J];政治思想史;2010年01期
4 李道刚;;浪漫国家主义批判——《施米特与政治法学》漫谈[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5 张文喜;论理性主义专政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读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J];理论探讨;2005年03期
6 徐贲;;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J];开放时代;2006年02期
7 陈舒;;施米特的政治与国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刘涛;;施米特的宪法思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伟;;施米特的代表理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徐凤林;;施米特与俄罗斯当代政治思潮[J];俄罗斯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刚;;敌对的抑或友爱的政治?——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杰夫;特洛伊木马与企业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9年
2 雨荷;“抄袭门”持续发酵匈总统被迫辞职[N];法制日报;2012年
3 刘小枫;施米特的反帝檄文[N];南方周末;2006年
4 宗成河(复旦大学);施米特与自由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9·11寻呼信息“解密”:“我没事,爱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约书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浪漫的政治表现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记者 王磊;想办奥运 先抓环保[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真理与政治的命运[N];南方周末;2012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红梅;我的兴趣是搞清西方学问的本来面目[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全球自杀人数相当于每天一次“9?11”[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东明;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国家紧急权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刘增明;敌友政治观[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森;施米特政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薄国欣;施米特紧急状态决断思想的正当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史哲睿;卡尔·施米特宪政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高雪;超越现代性:政治思想光谱中的卢卡奇与施米特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管书艳;论卡尔·施米特的政治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刘余勤;卡尔·施米特:以政治神学对抗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陈;剩余物抑或衍生物[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震锋;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德;施米特“强国家”理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10 陈舒;现代国家的法理学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0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