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顶层设计的迷思——略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强有力政府”论

发布时间:2018-02-16 23:39

  本文关键词: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极权主义 危机政府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末中国思想界初步接触西方的"政府万能"新说。民国肇始,梁启超、宋教仁等皆主张英、法政党内阁式的"强有力政府"。中国移植西式议会政治失败,孙中山晚年提出了超越英美模式的"万能政府"主张。国民党人执政后,部分国民党人提出"党国一元主义"的强力政治论,"独立评论派"的陈之迈、张佛泉,"再生派"的张君劢等,主张取法英美"危机政府"建设"强有力政府"。民族主义是推动"强有力政府"诉求的重要动力,但对于"强力"的追求是否颠覆宪政框架,成为现代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分水岭。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ang Qichao and Song Jiaoren all advocated the "powerful government" of the British and French political parties, the cabinet style of the cabinet. China failed to transplant Western-style parliamentary politics. In his later years, Sun Zhongshan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omnipotent government" beyond the Anglo-American model. After the KMT came to power, some KMT people put forward the strong political theory of "party-state monism" and Chen Zhi-mai of "independent commentaries". Zhang Foquan, Zhang Junmai of the "Regenerative School", and others, advocated that the "crisis gover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adopted to build a "strong government". Nationalism is an important motive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appeal of "strong government", but whether the pursuit of "strong power" subverts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It has become a watershed between modern democracy and totalitarianis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权力制度化与民国政治”(课题编号NKZXA11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之迈;介绍几部关於政治制度的新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国强;;论“独立评论派”陈之迈的政治思想[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孙宏云;陈之迈与抗战前的“民主与独裁”论战[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树军;20世纪30年代的“新式独裁”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群;;“在思想斗r-战线上”——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q!政府主义、平均主义和民族主义[J];读书;1958年01期

2 暨爱民;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庞辉霞;;论哈耶克的反极权主义和自发秩序[J];传承;2008年04期

5 彭萍萍;“民族主义、民众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4期

6 朱联璧;;“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建构——兼评威尔·金里卡的《少数的权利》[J];世界民族;2008年01期

7 旷新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吗?[J];天涯;2009年04期

8 王龙飞;;透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极权主义思潮[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1期

9 彭刚;;维罗里的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倩;;统合主义:历史、挑战与未来[J];学习论坛;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纪霖;;从国民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翁贺凯;;“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审张君劢1930年代的民主观念和制度设计[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行福;;现代性与民主——批判理论的自由主义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5 邹小站;;自由主义若干思想观念的早期输入[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姚大志;;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春成;;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交锋:解读“仇和式治理”之争[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刘春荣;;全球化与政治策略[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10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立诚;为何不要狭隘的民族主义[N];学习时报;2002年

2 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张建华;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N];学习时报;2005年

4 谭彦德;“没有幻觉的自由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书评人 陶媛媛;想象的共同体:和语言有关的秘密往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熊芳亮;西方自由主义天平之上的“民族”与“国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蒋立峰;中日关系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刘春;理性的先声[N];学习时报;2003年

9 刘维广;房宁:拉美左翼政治学的概念及意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马克·里拉 翻译 刘擎;“反动”的概念[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秀娟;多维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世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5 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D];上海大学;2012年

6 胡涤非;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杨新宇;基于民族主义视阈的车臣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刘宏斌;认真对待平等[D];复旦大学;2004年

9 马建红;人权派人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林奇富;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元军;民族主义视野中的政治概念[D];扬州大学;2007年

2 李伟兰;哈耶克内在规则理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莹;论汉娜·阿伦特的自由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4 宋思涛;近代大众民主的兴起及其面临的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乔欣欣;浅析伯林的价值多元论和自由主义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党军;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金鑫;当代民族主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邢华平;自由为本  权利至上[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宇;“反讽”式的自由[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杨景志;理性与自由—斯宾诺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6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6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7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