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公共利益实现的途径分析
本文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 公共利益 社会实践 制度 出处:《学习论坛》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公共利益实现的途径在于社会实践。要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建立一定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整体生存、运转、稳定、有序的基本保障。西方"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推动者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指出,社会组织正是依据各种制度,形成了政治秩序、社会关系秩序、处理解决问题与冲突的权力;决定、分配、调解利益、责任和生活机会;限制组织成员片面追求私利的欲望和行为的。要实现公共利益,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二是对于广大群众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三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Abstract]:The way to realize public interest lies in social practice. In order to carry out cre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we must form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 and establish certain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re the survival, operation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as a whol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order. James March and John Olson, the main promoters of Western "neo-institutionalism," point out that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based on institutions that form a political order, a social order, a social order. The power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conflicts; to decide, distribute, mediate interests, respon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to live; to limit the desire and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unilaterally... to realize the public interest;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 field; second,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the broad masses; and third,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贫困阶层的再生产机制及其治理政策研究”(13CSH01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河南廉政文化建设”(2013CDJ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建斌;;西方新制度主义的制度观述要[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2 朱富强;企业性质阐释:综合收益增进说[J];探求;2003年05期
3 徐贵玲;;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侯伊莎;;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侯伊莎;;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J];改革与战略;2005年11期
6 李砚忠;;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秦亚青;美国国会委员会的构成与权力──新制度主义和信息学派评介[J];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8 许红兵,张瑞;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J];前沿;2002年03期
9 田野;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10 李月军;;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的问题、出路与前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龙;;西方的新制度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发言提纲)[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志林;;新制度主义理论范式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朱富强;;分工和交易相结合的企业解释——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一个比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赵德余;;从新古典主义到演化制度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理论分歧及其政策后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刘茂松;舒沁沁;;从新制度主义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发展问题[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8 梁多;胡宁生;;关于公共组织中政策选择模型的探讨——基于整合两种制度主义方法论的研究[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9 谢耀南;;政府保险的制度主义分析——以福建龙岩市“农房保险”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少安;张卫国;;融合、继承与发展——新、老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及其比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可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政治的“新制度主义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尧;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取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范子墨;新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新发展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常欣欣;新制度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契合[N];学习时报;2005年
5 田湘波 刘忠祥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制度主义视角:廉政制度变迁的供给与需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孙立平;不平等的根源[N];经济观察报;2004年
7 燕继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上)[N];学习时报;2006年
8 孔新峰(书评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杨雪冬;治理:国外学者的归纳和解析[N];学习时报;2005年
10 肖知兴;明茨伯格的挑战[N];经济观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炳仙;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郑大庆;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伟;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社会规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李艳;适应性调整: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体制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红;财权掌控与财政民主[D];复旦大学;2006年
9 王俊杰;制度合法性与国有公司治理的“选择性”路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吕虹;政府决策制度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评析[D];厦门大学;2001年
2 高雁鸣;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早期现代化(1898—1937)[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璇;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4 黄山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苗婷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李晓倩;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菲菲;学校改进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妮;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郝成禹;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段志清;我国国家有效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39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3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