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诸多权利之权利”何以可能——论阿伦特的人权理论
本文关键词: 拥有诸多权利的权利 人权 主权 行动 出处:《学海》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自然法为基础的现代人权观念,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普遍适用原则,因而往往陷入"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的泥潭,很难解决现实中"人权灾难"带来的诸多问题。有着"无权利"切身体验的阿伦特认为,从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权利即"拥有诸多权利的权利",才是最基本的权利,主权是人权的最大保障。具有公民精神的个人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既可形成团结的共同体,也可实现个人的权利,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冲突也因此得到了和解。
[Abstract]:The modern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natural law, is more understood as a principle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and thus often mired in the quagmire of "ideological imperialism".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 many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human rights disaster" in reality. Arendt, who has a "no right" experience, believes that the right to belong to a community, that is, the right to have many rights, is the most basic right. Sovereignty is the greatest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civic spirit in public life through positive action can form a community of solidarity and realize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thus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sovereignty.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STS研究所;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人权现象学研究”与国家社科基金“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行政自由裁量的公共性研究”(项目号:15XKS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春颖;;异质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身份政治——以阿伦特和伯林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分歧为例[J];求是学刊;2013年04期
2 乐小军;;汉娜·阿伦特论“拥有权利的权利”[J];哲学动态;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迪;庇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云龙;;“拥有诸多权利之权利”何以可能——论阿伦特的人权理论[J];学海;2017年04期
2 骆洪;;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身份政治[J];学术探索;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长福;;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擎;;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从观念分析向社会学视野的转换[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周红云;认同政治与左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2期
4 玛丽娅·马尔库斯,王寅丽;汉娜·阿伦特的反女权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连福;;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的道德视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2 陈伟;;试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陶东风;;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译本指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5 詹妮弗·林;陈文娟;;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6 李晓勇;;论阿伦特“平庸的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孙磊;;谁之行动?何种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周宏刚;;浅析阿伦特的宣传观[J];国际新闻界;2012年11期
9 张健;;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语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河成;;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6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寅丽;阿伦特的理解和爱[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独立作者 文化专栏作家 云也退;“阿伦特,你想多了”[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8 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N];东方早报;2008年
9 翻译家 孙传钊;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高华;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磊;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李慧成;马克思与汉娜·阿伦特政治暴力观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钟思瑶;阿伦特的公民观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7 胡仕军;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15年
8 宫雨含;阿伦特共和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侯恩宾;汉娜·阿伦特古典共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耿丽红;汉娜·阿伦特积极公民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50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5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