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在中国——历史映像与现实关照
本文关键词: 美国 杰斐逊 民主思想 历史映像 现实关照 刘祚昌 出处:《史学月刊》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晚清迄今,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布与影响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清末民初,作为"美国民主之父"的杰斐逊开始为"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士大夫所初步认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滋养了众多仁人志士的思想。(2)在1931~1945年抗战救国阶段,杰斐逊及其起草的《独立宣言》和美国革命的光辉业绩,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主自由的重要的域外精神和思想资源。(3)1949~1979年30年间,杰斐逊的正面形象被淡化乃至被扭曲,对于杰斐逊的评价,往往是非历史的,甚至是"脸谱化"的。(4)1978年以来,随着中美之间各方面交流的加强,中国人特别是历史学家"重新发现"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杰斐逊被塑造为美国民主传统的奠基人,美国民主改革甚至整个美国革命的精神领袖,世所公认的人权大师;既是革命家、政治家,又是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独立宣言》是美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是美国立国之本。在"重新发现"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塑造杰斐逊新形象的过程中,刘祚昌厥功甚伟。作为一个深刻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属于美国人民,而且也属于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
[Abstract]: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now,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Jefferson and his democratic thought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Jefferson, 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democracy, was initially recognized by the Chines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who "opened their eyes to see the world". Jefferson'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also translated,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nurtured the ideas of many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in the course of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31 to 1945, the War of Resistance saved the nation. Jeffers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drafted by him and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extraterritorial spiritual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encourag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resist foreign aggression, defend national dignity, and strive for democracy and freedom for 30 years from 1949 to 1979. The positive image of Jefferson was downplayed and even distorted. The evaluation of Jefferson was often non-historical, even "Facebook." since 1978,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inese, especially the historians, "rediscovered" Jefferson and his democratic ideas. Jefferson was portray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American democratic tradition, the spiritual leader of the American democratic reform and even the entir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master of human right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s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milestone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discovering" Jefferson and his democratic ideas, 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thinker who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course of American history, Jefferson and hi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democratic thought not only belonged to the American people, It also belongs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Chinese people.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
【分类号】:D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旭东;杰斐逊的现代化教育制度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2 胡晓进;;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早期的法学教育[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3 朱旭东;杰斐逊教育思想的现代性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4 张隆栋;杰斐逊与出版自由[J];国际新闻界;1980年04期
5 齐文颖;《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J];世界历史;1985年01期
6 俞旦初;美国独立史在近代中国的介绍和影响[J];世界历史;1987年02期
7 黄柯可;试析杰斐逊的治国思想[J];世界历史;1990年02期
8 张少华;美国史学界关于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之争的研究[J];世界历史;1995年03期
9 方英义;;杰斐逊与法国大革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刘祚昌;杰斐逊与美国现代化[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方小教;周恩来的对外经济交流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8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9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10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冬松;;山田良政死难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陆庭恩;;中国与非洲国家首脑外交的范例——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李久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丹;;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徐辉;;于右任教育思想初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寿春;;周恩来以和平外交争取国际和平环境的成功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潘敬国;张颖;;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转变[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9 叶凡美;“内部改进”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1801-1833)[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熊颖哲;政治思想的演变:欧文·克星斯托的右翼化和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靳东明;皖南事变严重损失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柳楠;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9 刘晓华;“建国时期”美国的军事改革和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晓琳;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完善[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荣渠;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04期
2 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李剑鸣;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J];读书;1999年02期
4 宋子海;;简评一七八七年美国宪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5 余志森;华盛顿与美国宪法[J];世界历史;1983年05期
6 司美丽;简论汉密尔顿对美国宪法的贡献[J];世界历史;2000年05期
7 张涛;英法对北美整体性的认可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3年05期
8 杨树扬;;美国联邦宪法权利法案述论[J];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颉普;关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10 刘祚昌;;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J];历史教学;195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春芽;杰斐逊自由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倩;魏向平;;论杰斐逊的民主自治思想[J];经营管理者;2010年01期
2 吴国伟;曹俊;;浅述杰斐逊的民主思想[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年05期
3 张小钢;评杰斐逊式的自由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江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杨建党;;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个长期被误解的民主政治思想家[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5 庞金友;;从权利到代议:托马斯·杰斐逊民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张海玉;孔浩;宋晓晓;;论杰斐逊自然权利中的幸福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7 杨仲航;;杰斐逊式民主与“美国精神”[J];法制与社会;2009年29期
8 杨亚君;;杰斐逊的宪政思想[J];知识经济;2009年02期
9 吴献成;邓小平民主思想的特征分析[J];中州学刊;1998年01期
10 洪小夏;陈独秀民主思想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建平;;中国有古典民主传统吗——关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古典传统资源的思潮述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增辉;;扬弃传统民本思想 建设当代政治文明[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相洲;;论平等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崇英;;试论瞿秋白的民主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6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万波;;试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对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彦德;“没有幻觉的自由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高秦伟;民主:委托与参与的进路[N];学习时报;2005年
3 胡润忠;毕塞特的协商民主概念解析[N];学习时报;2007年
4 贾宇琰;准确判断译丛价值 重磅推出热点丛书[N];中国邮政报;2007年
5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菲利普.G.塞尼 吕增奎 编译;图绘新自由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张聚国;关于《美国黑人领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N];文汇报;2007年
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生而平等”的意义[N];经济观察报;2009年
9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研究员 李云龙;人权与主权的真实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李剑 厦门大学;西方政党:走向“为整体的部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腊梅;英美政党思想的起源[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灿;民主的命运:专制抑或自由[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邓振军;共同善中的自由:托马斯·希尔·格林自由民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卢向国;民本的逻辑[D];复旦大学;2007年
6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7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李黄骏;美国宪法讨论中的政治思想[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陶;论托马斯.杰斐逊民主教育思想[D];安徽大学;2012年
2 高春芽;杰斐逊自由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高迎明;论杰斐逊的政治哲学[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洁;马丁·范布伦的民主思想和政治生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子华;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迪;论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许帅丹;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小俞;马克思民主思想与“多数人暴政”问题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3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5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