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学篇》看张之洞对近代中国道路模式的构建
本文选题:张之洞 切入点:《劝学篇》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之洞《劝学篇》完整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中体西用"不仅是对中西文化的地位安排和策略说明,更是近代中国道路模式构建的系统尝试。在近代"变局"中,张之洞从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的统一中阐述了他的"中国观",在这个基础上,他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模式进行了具体设计。客观评价张之洞所构建的中国道路模式仍然很有必要。
[Abstract]:Zhang Zhidong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u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 its entirety. It is not only an explanation of the status and strateg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ut also a systematic attempt to construct the road model of modern China. Zhang Zhidong elaborated his "view of China" from the unity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 On this basis, his views on modern Chinese politics, Culture and other models are designed.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Chinese road model built by Zhang Zhidong.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BZZ003)
【分类号】:D092;K2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荣;;晚清汉学家与近代社会变迁[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2 张锐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前瞻性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3 颜德如;冯英;;政府是什么?——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的前提性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陆多祥;孙曙生;;以历史的视角透视中国法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乃源;马雪松;;从平等到差异:女性主义内在逻辑的转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何生根;周慧;;论学术自由的法律界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王勇;;清末立宪运动的观念史演变背景及其内在逻辑[J];法学评论;2011年01期
8 徐静;;国家经济职能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2期
9 闫家深;代先祥;;政体与价值——孟德斯鸠政体理论述评[J];法制与社会;2008年10期
10 蒋瑞;;现代政治的人性化需求——由民主的权力制衡思想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任晓兰;;百年中国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其盛行原因[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周宪新;;历史情境·时代英雄与艺术表达经验——读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杨度》[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波;;政治和法治的钟摆——以国家观念(文化)史为视角[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1年
4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5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晗;社会转型期改良思想的传播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宗珍;议会在中国的兴起[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庞德洋;隐藏在“换妻”背后的法律思考[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鹏;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沿承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刘璇;证道与成仁[D];复旦大学;2011年
9 熊幸立;小说、佛教与王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瞻;晚清中国人游记中的西方建筑描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裕忠;张之洞的“中体西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05期
2 张力群;张之洞与《时务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王晓平;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方文化观[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建国;张之洞《劝学篇》述评[J];长白学刊;1985年05期
5 张卫波;试论张之洞与康有为文化观之异同——从《劝学篇》谈起[J];历史教学;2001年09期
6 李春远;梁启超与张之洞:文化和政治的选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彭久松;张之洞《劝学篇》是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8 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J];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9 秦进才,戴藏云;张之洞著述编撰特点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贾小叶;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王宜椿;;王寿昌与船政文化[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3 陈肖寒;;来春石泰聘华前后诸史事[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庞思纯;;丁宝桢“师夷”“制夷”之思想初探[A];全面的总结 科学的评价——丁宝桢诞辰1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陆玉芹;;“浙江三忠”与义和团运动[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开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N];光明日报;2002年
2 何晓明;毛泽东说:不能忘记张之洞[N];北京日报;2003年
3 陈锋 任放;“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2年
4 史馆文;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陈锋;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3年
6 张亚茹 郑有才;张之洞的新政与改革开放[N];中国档案报;2003年
7 雷颐;从张之洞厌恶“日本新词”说起[N];光明日报;2002年
8 杨静;张之洞在湖北制币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0年
9 谭洪安;帝国掘墓者[N];中国经营报;2011年
10 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 冯天瑜;辛亥革命何以首先在武昌爆发[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石文玉;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D];南开大学;2009年
3 何智能;湖南保路运动研究(1904-1911)[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黄小用;晚清华侨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继武;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实生;清流与晚清政治变革[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胜;论张之洞对湖北旧军的整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把增强;张之洞备荒赈灾思想与实践[D];河北大学;2004年
3 徐碧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鞠北平;论张之洞与晚清国防建设[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向英;略论张之洞幕府[D];河北大学;2003年
6 秦博;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姗萍;张之洞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D];河北大学;2003年
8 周孟雷;张之洞与近代反洋教运动[D];河南大学;2003年
9 闭雄壮;张之洞人才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苗;两广总督张之洞与中葡澳门问题交涉[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6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