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四种对抗到新无产阶级——论齐泽克的革命主体论
本文选题:当代资本主义 切入点:新无产阶级 出处:《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齐泽克的主体观继承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拉康认为,主体并非实体,而是否定性的空无。齐泽克的革命主体论将否定性的空无运用于激进政治领域,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四种对抗,即资本主义的自身结构无法排除和克服四种矛盾:生态危机,知识产权的私有化,新科技伦理的冲击,由新的围墙和贫民窟居民等"被排除者"构成的新形式的隔离。这四种形式的对抗具有阻止资本主义无限再生产的能力,其中"被排除者"决定着前三种对抗的性质。从当代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对抗出发,齐泽克指出,"被排除者"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否定性的空无",即解放政治的革命主体——新无产阶级。新无产阶级既包括外在自然、内在自然和象征秩序都被剥夺的"无实体的主体",也包括以贫民窟居民为代表的"被排除者"。贫民窟居民无所可失、处于国家管控之外、人数众多、被迫聚集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革命的潜能。新的阶级斗争将发生在"被排除者"与象征阶级之间。这种革命主体观富有新意,但也存在着难以自洽的理论缺失。
[Abstract]:Zizek's subjective view inherits Lacan's psychoanalysis. Lacan believes that the subject is not a entity, but a negative emptiness. Zizek's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subject applies negation to the field of radical politics. Four kinds of confrontation of capitalism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ism cannot eliminate and overcome four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ecological crisis, privat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impact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A new form of isolation made up of new walls and "excluded people" such as slum dwellers. These four forms of confrontation have the capacity to prevent the infinit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The "excluded"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the first three confrontations. Starting from the irreconcilable confro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Zizek pointed out that the "excluded" is the "negative emptines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at is,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of liberating politics, the new proletariat, which includes external nature. The "non-entity subject", which is deprived of both inherent natural and symbolic order, also includes the "excluded", represented by slum dwellers... slum dwellers have nothing to lose, are outside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an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he new class struggle will take place between the excluded and the symbolic class. This kind of revolutionary subjective concept is full of new ideas, but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self-consistent theor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42014S20087)的成果
【分类号】:D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约瑟夫·格里高利·马奥尼;武锡申;;论齐泽克的革命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2 吴冠军;;齐泽克的“第十一论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3 张一兵;社会症候与非完全拜物教——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理论探讨;2004年05期
4 胡大平;;从马克思到拉康——齐泽克与文化政治学之精神分析转向[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9期
5 孟飞;姚顺良;;齐泽克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资源[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6 孔明安;;商品拜物教研究的新维度——兼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2期
7 田海平;;极权主义何以是一种伦理的“恶”——与齐泽克一起聆听“极权主义的笑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张剑;;齐泽克、巴迪欧的毛泽东情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6期
9 于琦;;回到列宁:论齐泽克向马克思主义回归的理论取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张一兵;肯定的犬儒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觉——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琦;;论齐泽克对阿伦特的理论再批判——以极权主义概念为中心[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齐泽克;蓝江;;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4 王茜;;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浅析[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永豪;旷世鬼才齐泽克[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杜庆春;齐泽克的姿态[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瑞克斯·巴特勒;如何解读齐泽克?[N];东方早报;2007年
4 [英]特里·伊格尔顿 付清松译;还有什么话题不能被齐泽克拿来把玩[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立凡;“领袖”齐泽克[N];华夏时报;2011年
6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齐泽克的中国 中国的齐泽克[N];文汇报;2011年
7 张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齐泽克:超越资本主义的激进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编译 马睿;齐泽克与乔姆斯基之争[N];文汇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康慨;齐泽克大战乔姆斯基[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张博;吴冠军谈齐泽克和他的论敌[N];东方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小云;论齐泽克对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论证[D];华侨大学;2012年
2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飞;齐泽克的左翼政治主题[D];江南大学;2009年
2 王安娜;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探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穆俊;齐泽克理论书写中的“悖论”思维[D];南昌大学;2015年
4 张铌;齐泽克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安苑;齐泽克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周汶术;齐泽克对左派极权主义批判的反思与超越评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茜;齐泽克的商品拜物教理论[D];吉林大学;2017年
8 魏天舒;齐泽克意识形态观的生存论视角及其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9 李广旭;论齐泽克的理论风格[D];海南大学;2013年
10 唐江南;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理论[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07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0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