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难题与新中产阶级理论

发布时间:2018-03-16 08:55

  本文选题:阶级结构 切入点:阶级构成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阶级问题有两种理论范式,第一种范式是"阶级结构"的理论范式,第二种范式是"阶级构成"的理论范式。第一种范式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第二种范式则是基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分析。由于阶级结构理论范式过于抽象,与现实社会中的阶级构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的理论范式之间存在矛盾。这对矛盾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具体应用《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第二国际内部,考茨基坚持马克思的"阶级结构论",但他的这种阶级理论不利于吸引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于是社会民主党内就有了"修正"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发展出中产阶级理论的现实要求。伯恩斯坦代表了党内的这种思潮,他从马克思的"阶级结构论"转向了对中产阶级具体"阶级构成"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及其无产阶级革命策略。
[Abstract]:In Marx's works, there are two theoretical paradigms on class issues. The first i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lass structure." The second i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lass composition", the first is based on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second is based on concrete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s composition in the real society, therefore,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lass composition,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later proletarian political parties in guiding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such as Capital. With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Kautsky insisted on Marx's "class structure theory," but his class theory was not conducive to attracting the growing middle class. So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had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to "revise" Marx's class theory and develop the middle-class theory. Bernstein represented this kind of ideological trend in the Party. He shifted his attention from Marx's "class structure theory" to the "class constitu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on this basis "revised" Marx's class theory and its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strateg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理论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0YZC71005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子富;;工人阶级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2 杨红良;;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理论上的分歧点[J];理论观察;2009年01期

3 曾庆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评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张君弟;;农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理论的逻辑起点[J];前沿;2011年02期

5 吉东;卢东梅;;毛泽东农本主义思想概要[J];人民论坛;2011年14期

6 钟君;;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7 周可;;简论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中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年00期

8 李建勇;;论毛泽东思想中“人民”的“差序格局”性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4期

9 李建勇;;毛泽东思想中“人民”的“差序格局”性质之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君弟;;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创新[J];理论月刊;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马淑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伦理的历史变迁和理论思考[D];南开大学;2013年

3 蔡翥;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宝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文;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资产阶级”概念[D];湘潭大学;2011年

3 任卫;毛泽东与《共产党宣言》[D];渤海大学;2013年

4 李月娟;马克思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9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19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