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16 13:21

  本文选题:政治价值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江汉论坛》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价值的范畴。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理念和思想理论形态,制度或体制形态,行为规则、规训要求或行动命令形态。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政治价值表现形态的状况大致决定或制约着意识形态反映形式的基本状况。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别,依其主体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三类,它们在表征政治价值特别是核心政治价值方面的特点和能量是不同的。我们讨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关注政治价值诸形态和意识形态诸类别的有机转化,以丰富意识形态自身的表现形态,提升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Abstract]:Social ideolog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olitical val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political value is between cognition and being recognized, reflecting and being reflected. The state of the form of political value roughly determines or restricts the basic state of the form of ideological reflection. Ideology has different types of express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national ideology according to its main body.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ideology, political party ideology and social ideology, which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ies in characterizing political values, especially core political values. We discuss political values, ideologi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transform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political value and various categories of ideology in order to enrich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ideology itself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庚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2 戴建忠;;论政治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政治价值的和谐理念[J];东岳论丛;2009年06期

3 冉文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新自由主义[J];生产力研究;2008年19期

4 潘松文,邱友平;政治价值教育系统优化论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新汉;;评价论视域中的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19期

6 田志文;;政治价值及其实践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7 余超文;;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界;2009年09期

8 谭德礼;肖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政治理论课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9 李咏梅;;论现代化价值冲突中的民族共识[J];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郑维东,李晓男;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峗;;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袁峰;;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余科杰;;论多党制的分类[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景鹏;;总序[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8 黄华;;对“信念论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机制的考察——以“半夜鸡叫”的文本演变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党国英;;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思源;;错误前提下的危险结论——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燕明编写;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本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阮青;政治价值观的核心[N];学习时报;2001年

3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4 姜跃;外国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调整[N];学习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彩艳;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李策(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N];长江日报;2005年

7 鲁新安;和谐有赖于秩序 秩序离不开责任[N];南方日报;2006年

8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仁和之道,,时代的呼唤[N];各界导报;2010年

9 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N];东方早报;2008年

10 施雪华邋孔凡义;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与表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2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3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4 禹海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06年

6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7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庄江山;制度的哲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苗枝文;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肖斌;严复国民政治价值观近代转型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琳琳;脆弱的聚合与离散的迷茫[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碧石;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别性研究与话语论析[D];渤海大学;2013年

6 王永良;从前苏联作家的文学创作看前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培广;现代化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整合[D];山西大学;2003年

8 黄海啸;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杨英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绿林;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0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20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d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