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牟宗三对自由民主的接纳与批评
本文选题:牟宗三 切入点:自由 出处:《政法论坛》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儒家哲人牟宗三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双重论断构成近代中国知识人回应西方法政思想的典型个案。牟氏认同自由民主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反省了中国的不足,不同于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Decomposed Rational Spirit),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Integrated Rational Spirit)造成了自由民主在制度上的缺失。牟宗三在适度接纳西方民主自由的同时,也批驳了其趋于外在物化、不能涵养心灵等多重弊端,并进而指出儒家文教系统可纠其偏。牟宗三将自由区分为"精神的自由"和"文制的自由",认为中国欠缺后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建构上的自由,但富含前一种文化哲学上的自由(其核心为儒家道德理性)。他认为,只有借助德教的滋养,西方自由才能重现其精神品质。应该说,牟氏论证了自由的不同存在样式,丰富了对自由的多元理解。但他对西方民主自由的批判,只是截取外在制度而舍弃其价值底蕴,有失偏颇,重新陷入儒家道德主义的迷恋。
[Abstract]:New Confucian philosopher Mou Zongsan's double argument on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constitutes a typical case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responding to western legal thoughts. Mou recognized liberal democracy as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d reflected on China's shortcomings. Unlike the "decomposed Rational Spirit" in the West, China's "Integrated Rational Spirit" has resulted in the absence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the system. Mou Zongsan, while moderately accepting western democracy and freedom, also refuted its outward materializ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fucian system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can correct its bias. Mou Zongsan divides freedom into "freedom of spirit" and "freedom of literary system", and thinks that China lacks the freedom of constructing the latter kind of political legal system. But rich in the former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freedom (the core of which is Confucian moral reason), he believes that only with the nourishment of virtue and religion can Western freedom reproduce its spiritual qualities. But his criticism of western democracy and freedom only intercepts the external system and gives up its value, which is biased and falls back into the infatuation of Confucian moralit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法律东方主义’的中国误读反思研究”(编号15CFX011) 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课题(XZQNCXTD2013-09)
【分类号】:D0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国翔;;牟宗三的“自由”与“自由主义”观[J];思想与文化;2007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暴庆刚;;论郭象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史婷婷;;《濾冠子》宇宙观的哲学解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6 龙先东;宗杲看话禅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李聪;;生死两极之教育的相互诠释——谈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8 何跃;再论广义超元论系统观[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9 李玉峰;;论僧肇的现象与本体不二的观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冯金朋;;浅谈傅伟勋方法论体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荣丽;;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徐贞;;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乐”[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2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周耿;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庆平;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方华;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探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赫英红;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中国传统人生观中不应被忽略的一个方面[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4 赵国栋;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缺失与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牛文绩;禅宗语境中的海德格尔思想[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玉姬;《坛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洪泊;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贞;超越忧患 走向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唐瑛;“妙悟”说的二十世纪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传承[D];西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的意义与路径[J];学理论;2012年03期
2 汪海滨;;简述牟宗三“三系论”及其理论意义[J];学习月刊;2012年02期
3 王黎芳;刘聪;;牟宗三“儒家第三期发展”评介[J];理论界;2008年03期
4 武立波;;牟宗三心学的根本困境[J];学理论;2011年18期
5 刘爱军;;“所与”与知识论中的基础主义——兼论牟宗三的知识论前提思想[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6 邓晓芒;;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程志华;;生命的学问——牟宗三论儒学之特征[J];学习论坛;2009年01期
8 王兴国;;略论牟宗三的董学研究及其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徐f;;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J];学理论;2013年30期
10 蒋昭阳;;儒家道德先验建构尝试的诉求——以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误读为例[J];理论界;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墨子刻;;道统的世界化 论牟宗三、郑家栋与追求批判意识的历程[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郭继民;牟宗三的浩然之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王兴国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胡适与牟宗三在北大的一桩公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北京文化学者 叶匡政;道洽政治泽润生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乡土中国的两副面孔[N];东方早报;2011年
5 邓广 中国林科院;知识分子:处处山穷水尽 处处柳暗花明[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郭继民;重读经典的几个理由[N];学习时报;2014年
7 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贾未舟;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胡晓明;清初、江南与家族文学[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卢兴;现代性视域中的牟宗三哲学[D];南开大学;2009年
3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韦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陶悦;道德形而上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8 闵仕君;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论牟宗三的哲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夏晓牧;从“智的直觉”看牟宗三的哲学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张洪杰;牟宗三民主开出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渊;解析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史晓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丽丽;论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说[D];河北大学;2011年
8 焦自军;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张本江;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开出科学说”探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聂增;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6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4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