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伯恩施坦中产阶级理论的逻辑范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2 20:23

  本文选题:伯恩施坦 + 阶级分析 ; 参考:《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理论的"修正"主要是基于当时德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中间阶级的兴起这一历史背景。当时德国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预言的两大阶级对立的状况,而是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伯恩施坦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中产阶级理论。伯恩施坦一方面在阶级地位的定义上,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法,主张历史学派的归纳统计方法;另一方面在阶级意识问题上,反对统一的、客观的阶级意识,主张阶级意识是个体心理状态组成的集合。伯恩施坦的中产阶级理论与方法,对社会民主党的政策甚至后来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Abstract]:Bernstein's revision of Marx's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lass structure in German society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intermediate class.At that time, Germany did not appear the situation of two great class antagonism as predicted by Marx,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ddle class. Based o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rnstein revised Marx's theory and put forward his own theory of middle class systematically.On the one hand, Bernstein opposed the logical deductive method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definition of class status, and advocated the inductive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of the historical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issue of class consciousness, he opposed the unified and objective class consciousness.Class consciousness is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 mental states.Burnstein's theory and method of middle clas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c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even on the trend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理论范式研究”(10YZC710055)
【分类号】:D0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2 王学东;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1期

3 凯斯 E·福格森;刘建洲;;阶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艰难的综合[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义成;唯物史观方法审视下的股份制与社会主义——论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及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它的重大发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戴先英;;从科学社会主义同义语到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的蜕变历程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苏熠慧;;从“失语”到“用脚投票”——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4 王正之;列宁反对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在本校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0年02期

5 沈越;德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韦伯模式对联邦德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胡笑冰;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周程帅;;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冀伯祥,赵平;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罗建平;卢坤;;论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基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刘泳斯;张雪松;;从基督教国家到共产主义——恩格斯《英国状况》解读[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经验范畴分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严霄云;;新产业工人阶层视角下的杭州农民工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陈从阳;;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生产合理化运动[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7 任超;;德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演变——从央行独立性角度的考察[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8 李瑞艳;;基于民族性的社会主义诉求——安德森从英国民族性特征对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9 杨晓玲;;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探索与和谐社会构建[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10 刘建洲;;阶级意识研究述评:理论范式、操作化及其反思~[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e,

本文编号:1741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41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