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及理论探索
本文选题:国家与社会 + 新权威主义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国家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两大基本领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两者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国家优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优于国家"、"国家-社会合作互动"等理论,国家-社会分析视角也由此确立并不断发展。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新权威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理论模型,尽管面临着"洋理论"是否能"本土化"的质疑,但也为解释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路径。
[Abstract]:State and society are two basic field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presents different forms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ies of "the state is superior to the civil society", "the civil society is superior to the state", "the state-society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and so on, the state-society analysis angle also establishes and develops unceasingl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western theories, Chinese scholars have developed theoretical models such as new authoritarianism, civil society theory and corporatism theory, although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foreign theory" can be "localized". But also for the explanation of China's social problem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path.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2-ZD-04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SH005)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27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春雷;;建国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综述[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张庆熊;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J];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04期
3 顾晖,颜素珍;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的构建和培育[J];前沿;2005年11期
4 格哈特·克鲁伊普;市民社会在现代国家发展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5 罗梦罡;评“新权威主义”及其历史观[J];哲学研究;199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李继武,李武军;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李颖红;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润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价值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张璐;周晓唯;;监管“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重中之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模型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锦洪;;交易、合同和合同法的演进逻辑——基于“主体思维方法”的分析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孙博;曾群星;;房价影响八因模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房广顺;唐彦林;张涛;;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战略意义[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祁远;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姗;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张青国;;法团主义视角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与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谷佃军;论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问题[J];理论学刊;2002年05期
4 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06期
5 颜文京;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第三种模式——试论组合主义[J];政治学研究;1999年02期
6 夏立安;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良性化的思考[J];齐鲁学刊;1997年04期
7 袁祖社;中国“市民社会”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初探[J];求是学刊;1999年04期
8 吴明君;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J];求实;2004年04期
9 周建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5期
10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晋辉;;新权威主义讨论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2 杜汝楫;;对“新权威主义”的反思——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而作[J];政治学研究;1989年03期
3 李钢;;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陈隽;;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与变迁[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徐亮;田志敏;;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及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自学;;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吕世伦;任岳鹏;;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研究进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基准[J];求是学刊;2011年05期
8 李欣然;;浅谈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9 姚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杨仁忠;;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前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明明 苏长和 林尚立 刘建军;治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林尚立 曹沛霖 孙关宏 胡伟 臧志军;中国政治发展需要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林尚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逻辑[N];学习时报;2003年
4 盖宏伟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进入现代的民主:理论及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新生;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N];光明日报;2000年
6 林尚立;执政党有效执政的实现方式[N];学习时报;2001年
7 赵杰;政府治理理论:现代决策观念与模式转向的理论源泉[N];学习时报;2003年
8 高丙中;“公民身份”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03年
9 上海交通大学 谢岳;多元社会的政党注重四种能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刘军宁;亨廷顿的三重身份[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中国化样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盛志宏;社会政策与社会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召;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玲玲;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幸福社会[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晓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亚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孙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东北大学;2009年
6 付立华;论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祥超;后革命时代的权利范畴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
8 孟超;论我国公民身份认同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广伟;民主体制下的国家自主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郭海娜;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本质学说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8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9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