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自不依他——汤增璧早期革命思想初识
本文选题:汤增璧 + 辛亥革命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汤增璧是辛亥革命时期起过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加入盟会,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曾任《民报》副主编,并创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词,鼓吹革命。汤增璧早年所鼓吹的"排满"、"崇侠"以及"国民性批判与道德拯救"等思想,均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学说引导下发起和发展,最终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上个世纪初的反封建革命运动中加以实践,从而成为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特别是汤氏的人世悲观说,不仅体现出汤氏思想的个人特色,同时也为章氏"依自不依他"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Abstract]:Tang Zengbi was an important thinker and activist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e studied in Japan in his early years, followed Sun Zhongshan and Huang Xing joined the League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autocratic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He was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the people's Daily, and founded Jiangxi magazine, writing articles and advocating revolution. Tang Zengbi's early advocacy of "full", "worship of chivalrous" and "national criticism and moral salvation" were all initiat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Zhang Taiyan's theory of "depending on oneself and not relying on him", and finally form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It was practiced in the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and beca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guiding the 1911 Revolution. In particular, Tang's theory of pessimism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ang's though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perfection of Zhang's theory of "depending on himself and not relying on hi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春香;;章太炎“儒行”救国论评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敏;略论章太炎的文化指归与政治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侯月祥;护法战争对章太炎政治心态的影响[J];广东史志;1999年01期
3 盛邦和;近代以来中日亚洲观简论——“亚洲一体化”的思想追溯[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4 吴晓番;;《齐物论》和平等——以章太炎《齐物论释》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5 王诚;;章太炎《齐物论释》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3年03期
6 盛菊,刘佰合;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思想之比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刘贤锋;;论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赵黎明;;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李群;赵炎秋;;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析章太炎对日本“国粹主义”的接受现象[J];湖湘论坛;2010年04期
10 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赵利栋;;中国专制与专制主义的理论谱系:从戊戌到辛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2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5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7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3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永胜;章太炎书法得失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王寅军;论章太炎《,
本文编号:1827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2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