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得什么——罗尔斯的“反应得论证”及其困难
本文选题:罗尔斯 + 正义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4年06期
【摘要】: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认为,人们不应得基于自然天赋和资质获得的利益,因为从道德立场上看,这种应得的基础是任意的和偶然的。由此,作为公平的正义反对亚里士多德等应得论者的主张。后者理解的应得是一种前制度性应得,罗尔斯只承认制度性应得的合法性,即应得依系于制度规则,制度规则决定着应得的正当性。诺齐克和斯特恩伯格等人对罗尔斯的"反应得论证"提出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存在误解。"反应得论证"的真正问题在于:一是罗尔斯因"权宜之计"放弃对前制度性应得中关于人的自主性的考虑,而人的自主性是支撑正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二是他把制度性应得、资格和合法期望等同起来,从而混淆了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
[Abstract]:Rawls, as fair justice, argues that people do not deserve benefits derived from natural gifts and aptitudes, for from a moral standpoint the basis of such entitlement is arbitrary and accidental. Thus, as a fair justice against Aristotle and other claims of entitlement. The la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is a pre-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Rawls only acknowledg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that is, du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he system, institutional rules determine the legitimacy of due. Nozick and Sternberg, among others, have criticized Rawls's "reaction argument," but these criticisms are misleading. " The real problem of "reaction proof" lies in: first, Rawls gave up th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autonomy in the former system due to "expedient measures", and human autonom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justice theory; Second, he equates 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qualification and legal expectation, thus confusing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KS009)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艳霞;李立家;;幸福就是拥有上帝——浅析奥古斯丁的“幸福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6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海萍;维柯的诗性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论经济正义的凸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2 黎珍;社会资本与正义的实现[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3 王志刚,贾中海;公平的正义理论及其权利依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谧;张军;;“正义”原则的价值透视[J];学习论坛;2006年03期
5 王娜;;修复正义的理论之争[J];法学评论;2007年03期
6 张振国;;抽象正义与可感知的正义[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02期
7 李飞;;探寻正义之源——读《正义的两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丁先存;;近代西方正义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J];行政论坛;2008年02期
9 朱华彬;;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看何谓“正义”[J];岭南学刊;2008年02期
10 贾中海;刘军;;论公平正义[J];理论前沿;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荣;;理解正义——正义的历史内涵与正义的超越[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袁峰;;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3 黄雪坚;;平等地享有良好环境——我国代内正义法律原理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4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丁利;;社会正义理论:豪尔绍尼与罗尔斯的比较[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于志葵;;创新正义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A];2012-2015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俊;;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法理辨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8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邱国栋;;罗尔斯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贵州”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第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义性探析——基于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永奎;简论“经济正义”[N];光明日报;2001年
2 袁久红;历史主义与正义理论的科学构建[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杨通进;作为伦理学基本理念的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永华;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N];南方日报;2007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穗明;重塑正义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黄晨;正义的制度,还是正义的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高惠珠 中共上海市建设交通党校讲师 刘严宁;城市建设彰显“空间正义”[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文长春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独白到对话:动态正义观的确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臧峰宇;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刘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离不开公正意识的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万绍和;从古代正义到现代正义[D];浙江大学;2004年
2 肖劲草;交换正义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鹏;修复式正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徐清飞;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6 夏纪森;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孙一平;组合式运气平等[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梅;论资本主义与正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云鹤;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10年
3 黄潇;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弗雷泽正义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旭凤;阿马蒂亚·森“平等的正义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军垒;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6 范保丹;涛慕思·博格全球正义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冲;阿格妮丝·赫勒的超越正义理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波;从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看罗尔斯、诺齐克之争[D];吉首大学;2013年
9 白晓明;柏拉图正义理论的探究[D];湖北大学;2013年
10 张薇;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7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5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