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从宏观结构到日常生活——兼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主体性建构
本文选题:空间正义 + 主体性 ; 参考:《探索》2013年05期
【摘要】:后罗尔斯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空间正义应该超越分配正义的表面争辩,重在培育一种空间意识,保持对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排斥、统治与压迫的批判性,并激发社会行动以抵制根植于空间系统中的非正义现象。这种结构视角研究的缺陷在于空间范畴主体维度的相对缺失或内隐。从主体性与日常生活微观视角出发,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就是要体现空间生产实践与正义尺度的统一,凸现空间生产的持续发展与主体的终极价值关怀,即空间生产与主体的日常生活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Abstract]:In the post-Rawls era,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 thought that space justice should transcend the superficial debat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a sense of space and maintaining the critical nature of exclusion, domination and op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o stimulate social action to resist injustice rooted in the space system. The defect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al perspective lies in the relative absence or implicitness of the subject dimension of spatial category.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and daily life, socialist spatial justice is to embody the unity of spac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justice scale, to highligh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he ultimate value concern of the subject. Namely space production and main body's daily life and the unific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KS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710067)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科研基金项目(12JDG128)
【分类号】:D09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现强;张福磊;;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2 童强;论空间语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3 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侯希莲;;宗教改革运动对思想的解放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王颖;;理性之光照亮人性——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性内涵[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海阔;罗钥\~;;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刘敬;余权;;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9 杜丽;吴玉娜;;高校文化景观及其传承[J];北方园艺;2012年11期
10 苏熠慧;;从“失语”到“用脚投票”——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代云;李健;吕娟;;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空间塑造的内在理性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永青;李允华;;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师文兵;;汤普森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经验范畴分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严霄云;;新产业工人阶层视角下的杭州农民工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认定相关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亓光;池忠军;;公共行政伦理:范式批判中的演进、反思与拓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李伟;;后现代主义视域审视下的政治现代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范时杰;;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知识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4 郑元景;;启蒙精神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苏光;;现代公共行政视阈下“完整行政人”分析[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6 王素萍;;论政治现代性的三个维度[J];社会科学家;2010年04期
7 赵[,
本文编号:1990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