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代表制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题:协商民主 + 代表制 ; 参考:《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9期
【摘要】:协商民主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协商达成有理性基础的共识,在制度设计上,它往往强调参与以及参与过程中的平等、理性和互相理解。因此,传统的协商民主理论一般不强调"代表"的重要性,代表制一般被认为是公民人数众多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出现了对这一观念进行反思的倾向,从最初对代表制的否定和贬低,到现在出现一种向代表制的回归,代表制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重新认识。斯特凡·卢曼斯等人的理论贡献指向这样一种可能性:代表制在协商民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与政治参与并不矛盾,对它的合理运用也能修正协商民主可能带来的以理性为名义的独断。
[Abstract]:The core demand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o reach a consensus based on reason through negotiation. In system design, it often emphasizes equality, rationality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generally does no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expedient measu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large number of citizen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for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to reflect on this concept, from the initial negation and belittling of the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the emergence of a return to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The status and role of representative system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s been rerecognized. Stefan Lumans and other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point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representatio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does not contradic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s rational use can also correct the arbitrariness that may be brought about b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name of reas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分类号】:D0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军波;如何确保我们的权利?——论全球民主的正当性及初步建构[J];欧洲研究;2004年03期
2 曹亚斌;王仲杰;;略论政治安全行为与社会危机[J];攀登;2009年04期
3 吴文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共性偏离与回归[J];攀登;2010年04期
4 李文峰;刘荣军;;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价值意蕴[J];攀登;2010年05期
5 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01期
6 叶岚;;哈贝马斯语境下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年02期
7 王玉宝;;社会资本的运行机制分析——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年01期
8 卿志军;;民生新闻评论对弱势群体话语空间的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江国梅;;从信息公开角度论网络媒体的公共性[J];新闻世界;2010年03期
10 方雯;;试论网络媒体的公共性——以“躲猫猫”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5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7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湘文;;代表法:困惑与完善[J];浙江人大;2007年06期
2 朱麦囤;;让民主走进千家万户[J];时事报告;2010年01期
3 何勤华;马尔佩与法国实证主义宪法学[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4 刘永金;;我是怎样当好代表组长的[J];人民政坛;1999年12期
5 刘熙瑞;;融和主义:中国民主模式的本质特征——兼论中国民主模式与西方代议制的关系[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0年00期
6 谢启琛;试论我国的代表制民主[J];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02期
7 刘海藩;家庭法人代表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J];理论前沿;2001年04期
8 朱长振;;白沙“联户代表制”的三年路[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04期
9 钟兴农;;中牟 家庭联户代表制度[J];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23期
10 李永刚;;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西方“代表制”的现实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2 宋春香;周庆春;;水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瑞;;刍议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思思;顾爱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标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普善;;全面推行“创新战略” 大力发展世界级制药企业[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6 宋全成;;论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与卢梭国家权力理论之分野[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裴其娟邋实习生 闫雨涵;家庭文明代表制市内5区推广[N];郑州日报;2008年
2 朱麦囤邋闫志强 李振甫;实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不断延伸村级管理链条[N];郑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晓群 见习记者 刘钦涛;“居民常任代表制”带动共建共享[N];济南日报;2011年
4 赵继红;质量监督代表制度10年成效显著[N];中国航天报;2006年
5 通讯员 王才喜;商丘市梁园区人大建立节前走访代表制度[N];人民代表报;2006年
6 记者 裴其娟邋实习生 闫雨涵;我市将全面推广家庭文明代表制[N];郑州日报;2008年
7 李丽静;郑州市全面推广“家庭文明代表制”[N];中国社会报;2008年
8 特约记者 程玉隽 通讯员 曲永浩;在探索中完善销售代表制[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唐方裕 姜骁军;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的有益探索[N];组织人事报;2002年
10 莫纪宏;怎样看待“代表劝辞制”[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吕永成;善治取向下的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雷钰;以色列议会选举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闫飞飞;理解代表:从主权、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深化对代表的认识[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毓莹;法定唯一代表制之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王丹;英国议会代表制度演变剖析[D];吉林大学;2005年
3 时青;流动人口的选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陈志钰;人资客服代表制的员工满意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荣芳芳;论埃德蒙·柏克的代表制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邢玲;公司代表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董冰;人大代表专职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梁君;我国公司代表制度之重构[D];郑州大学;2006年
9 何文富;美国贸易代表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董高群;论人大代表的产生[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5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