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观念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本文选题:排外 + 排满 ; 参考:《史林》2013年01期
【摘要】:近代民族主义是从"排外"产生的。辛亥时期,国人对传统"排外"作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扬弃和更新,为转向近代民族主义奠立了基础。"排满"的理论基点是"排外",是"排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初始形态。正是借助"排外"理念,"排满"鼓荡了民族主义。"排满"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攘夷"意识的需要,又贯注着反对外国侵略的"排外"精神,并具有国家独立、平等主权等近代民族主义内涵。这三个概念可说是三位一体,反映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成长的逻辑路程。
[Abstract]:Modern nationalism originated from exclusiven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Xin Hai, the Chinese made a modern subl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exclus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nationalism. "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xclusion" is "exclusion", a special form of "exclusion", and the initial form of modern nationalism. It is with the idea of exclusion that nationalism is filled. " To a certain extent, "full" meets the need of "huoyi" consciousness, and it also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exclusion"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ha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such as national independence, equality and sovereignty. These three concepts can be said to be a trinity, reflecting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s faced b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logical path of the growth of modern nationalism.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091.5;K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2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马陵合;;从“联美”到均势外交——清季币制借款的外交功能及其缺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赵颖霞;;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及实践活动述评[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邱若宏;;《新世纪》与近代科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任晓兰;;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何志虎;;戊戌维新与“近代救亡的中国观”的中级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2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冯天瑜;;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6 谢忠文;郭丽;;民生政治观的谱系与建构[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3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7 高月;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冉彦;唐t営胄梁ジ锩逼诘哪涎舐壅剑,
本文编号:2095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9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