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思想辨正

发布时间:2018-07-06 07:33

  本文选题:自由 + 心性自由 ; 参考:《中州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自由是近现代以来令中国人纠结和困惑的理念,需要我们在反思和辨正中国传统自由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澄清和阐明。中国传统自由概念具有双重内涵:在"私"的层面即个体生存层面,自由即个人安然自在、恬静自得、悠闲自乐的内心感受、生活态度、人生理想或日常生活状态;在"公"的层面即正统思想与正式制度层面,自由即随情放纵、任意散漫、自私自用等态度或行为。心性自由是中国传统自由思想的内核,它蕴含一种关于人的自我发展辩证法,总体上是德性主义的。由于缺乏外在制度、法规等的保障,传统心性自由思想在其现实性上发生了某些变异:或者变异为自我作践的"心奴",或者变异为随波逐流的"任性",或者变异为玩世不恭的"放纵"。应在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统一中确认和保障现代人的心性自由。
[Abstract]:Freedom is an idea that has confused and confused the Chinese since modern times,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and clarified on the basis of introsp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reed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reedom has two connotations: in the level of "private" that is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freedom is the level of personal safety, tranquility, leisurely feelings of the heart, attitude to life, ideal of life or the state of daily life; At the level of "public", that is, orthodoxy and formal system, freedom is indulgence, random, selfishness and so on. The freedom of mind i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ree thought, which contains a dialectic of human self-development, which is generally virtue-oriented. Due to the lack of protection of external institutions,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 have been some variations in the re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free thought of mind: either it has changed into a self-practicing "mind-slave", or it has mutated into "willfulness" follo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r it has mutated into a cynical "indulgence". In the unity of positive freedom and negative freedom, the psychological freedom of modern people should be confirmed and guaranteed.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12BKS05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21;D0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静;;自由的含义: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别[J];哲学研究;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9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10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德安;;大同思想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汉儒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J];世界历史;1994年01期

2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3 黄兴涛;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4 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J];史林;1999年01期

5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J];史林;2007年03期

6 钟少华;澳门访书[J];文化交流;2005年03期

7 周振鹤;“自由”从哪里来[J];咬文嚼字;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年02期

2 邹永贤;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吏理论和《资治通鉴》的总结[J];政治学研究;1997年04期

3 王运生;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二重作用[J];政治学研究;1998年02期

4 华农心,韩旭;重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一点设想[J];政治学研究;1999年02期

5 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J];政治学研究;2000年03期

6 李传柱;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桂海论丛;2000年02期

7 刘俊生;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郑传坤;中西古代政治学特点的比较及其借鉴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1年04期

9 周长焕;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文化论研究方法的符号学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10 李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佐;;儒家政治伦理与中国现代化的思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周燕;;公共管理研究:传统与前沿——一个学科框架的描述[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治秀;论西方德治思想及其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蒋浩;人权概念的演变与诠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黄晶菁;梁漱溟政治理念探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高立;传统·秩序·自由[D];吉林大学;2005年

5 姜雅楠;多重角色下的永恒信念:回归中世纪[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尹巧妹;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评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周杨;在历史中寻找自由[D];吉林大学;2008年

8 陈鲲;柏克的保守主义国家观[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岚;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春贵;洛克自由观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本文编号:2101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01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