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构成论”视域中的中产阶级理论
本文选题:阶级结构理论 + 阶级构成理论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bstract]:In his work on political economics, Marx ma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capitalists, workers, and landlords, using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abstraction. By this method, Marx accurately saw the polarization trend of capitalist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Marx also adopted another kind of tool. The class analysis method: class constitution. The change of capitalism in the 1870s made the middle class not only disappearing from the social class ladder not only with the centralization of capital, but also from the social class ladder, but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the proletariat, it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Engels's later years, Bernste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e new middle clas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licy of democratic struggle. The party's theory and strategy of "third roa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class constitution"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theory of Bernstein's middle clas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理论范式研究”(10YZC71005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汪才明;;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价值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杨邦荣;;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文化机理及其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慧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梁仕然;;西班牙历史园林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8 俞昌春;后工业社会体育特征与产业化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宁;张纯成;;浅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狄楠;;制造服务业时代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杜健勋;;分配与治理:风险社会的环境法结构转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3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吴江;;从劳动革命看知识社会的本质[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5 纪晓岚;;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严霄云;魏钦恭;;从“自在”到“自为”: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维权历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8 何传启;;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杨志文;;建置经济的稳定性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钱洁;;基于社会建构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模式转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健;我国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作双;俄罗斯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勇军;会计诚信危机及其政府治理[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伟;初中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8 文强;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价值观更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苏彩琼;越南文字的变迁与民族意识的发展[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华;恩格斯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苏哲;;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胡义成;股份制中性论:─—重新认识伯恩斯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8年05期
4 ;新书推荐[J];领导文萃;2008年12期
5 郁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J];哲学研究;1997年04期
6 陈学明;;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J];学海;2009年02期
7 张世鹏;;论恩格斯晚年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3期
8 孙丽芳;闫闰鹏;;伯恩斯坦社会主义思想述评[J];学理论;2011年21期
9 孙雨亭;评“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10 杨平;中美冲突即将到来吗?[J];战略与管理;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晓明;;伯恩斯坦思想来源考辨[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学明;;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过程中如何吸取伯恩斯坦的教训?[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庞晓明;;第二国际后期的理论偏差、后果及其当代启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辽;;瞿秋白论第二国际——兼谈当前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5 袁晋纯;;苏联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趋势[A];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趋势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6年
6 严波涛;;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任杨文;;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及其左派的共产党化问题探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10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晓明;伯恩斯坦的思想源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卜大炜;激情伯恩斯坦,,深情皮瑞斯[N];音乐周报;2005年
3 杨忆;激情的浪漫指挥大师——伯恩斯坦(上)[N];信息时报;2000年
4 杨忆;激情的浪漫指挥大师——伯恩斯坦(下)[N];信息时报;200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路虎;美国地产泡沫破灭?[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6 邱恒明;当代世界的繁荣从何而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杨大林;伯恩斯坦和西部片《七侠荡寇》主题曲[N];音乐周报;2004年
8 刘雪枫;阿巴多的“最后一口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方军;我们是否误读了公益?[N];经济观察报;2008年
10 茗怡;物理学“真理”放之“两脑”而皆准[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英波;拉格朗日子流形几何及相关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2 徐传胜;彼得堡数学学派的概率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罗隽;超越相对主义[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广凯;伯恩斯坦课程社会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雷晓;知识的形成、传递与习得: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费元洪;音乐剧《西区故事》——戏剧与音乐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4 顾丹红;音乐剧《西区故事》的音乐多样性和演唱风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常玉宝;一种修正的Lagrange插值公式[D];吉林大学;2006年
6 徐芳;作为话语的英语教学:基于伯恩斯坦课程理论上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韩泽栋;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8 马晓晨;美国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创作[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9 刘春田;社会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10 谭天;从文化领导权到激进民主政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2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0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