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的哲学反思:评诺齐克与哈耶克之争
[Abstract]:Nozick tried to use "invisible hand" as a rational force to maintain the spontaneous social order of justice, while Hayek wa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nd "invisible hand" was a instrumental force to assist the rule of law society, which promoted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social justice order,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ere outstanding. Both of them agree that social order must depend on the premise of justice. Nozick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three principle of justice distribution, while Hayek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negative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aw spontaneously formed. Secondly, both agree on the self coordination role of "invisible hand" to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rovide a rare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ZX062)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4SB014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HZLZD0403)
【分类号】:D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继光;;论经济法的运行机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许思义;;对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再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范翠红;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政治文化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包先康;李卫华;;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理念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伯兰;谈建俊;;行政权力与社会经济运作之间的关系——王船山经济法律思想研究之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柯岚;;自由主义与超自由主义——对昂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7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8 朱富强;;三位一体的人类合作之扩展秩序——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原理之述评[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9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10 商庆军;西方经济学说演变的两大趋势——综合化与社会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牛可;;早期冷战中美国的国家建设[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3 刘文霞;;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由增量改革到整体推进的影响[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胡耘通;;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维度[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敦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滕世华;;谁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种学理性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存山;;宏观调控与微观干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权力的边界[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梁津明;赵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光;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熊颖哲;政治思想的演变:欧文·克星斯托的右翼化和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亚超;建国后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的内在矛盾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胡国金;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庆果;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铁锋;“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J];创造;2004年01期
2 林康;“看不见的手”与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J];探索;1992年06期
3 王义高;孟晋;;转型中的市场经济:理解“看不见的手”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4 洪广欣;;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J];探索;2008年06期
5 杨勇;;“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经济和谐——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政治解读[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荣春;于小伟;朱海萍;;市场理性与道德同情的有机结合——斯密“看不见的手”调节机制新探[J];求实;2008年05期
7 丁启文;;壮大那只“看不见的手”[J];前线;2011年09期
8 林康;关于“看不见的手”的几个特点[J];探求;1994年06期
9 孙宇晖;政府如何引导“看不见的手”[J];新长征;1995年06期
10 包永辉;胡孝汉;田文喜;;中国的腐败问题[J];南风窗;198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强舸;;“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思潮与市场化改革[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2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玉海;付玉川;;破解“看不见的手”之“谜”——价值规律内涵结构的“耗散结构”研究[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4 刘秀华;;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合作——以山东省新泰市平安协会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蒋文闻;;个人主义:从斯密到哈耶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启雯;原来斯密当年对“看不见的手”持怀疑态度[N];上海证券报;2013年
2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孙宝强;“看不见的手”也是法治之手[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朱海就;澄清“看不见的手”[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乐;“看不见的手”的流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胡德平(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内心的那个人”[N];国际商报;2002年
6 孙家驹;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心”和“脚”[N];江西日报;2009年
7 孙家驹;“看不见的手”与看不见的心和脚[N];学习时报;2009年
8 赵柒斤;“看不见的手”的缺陷[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崔立勇 ;休闲背后四双“看不见的手”[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部;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康;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及其伦理价值探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2 刘瑞玲;亚当·斯密利益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笑;斯密问题—亚当·斯密个人自利及其道德性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京军;“斯密问题”的再反思[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凌杰;分工学说:柏拉图、斯密和马克思[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69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6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