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影像——伯林自由理论析论
[Abstract]:Isiah Berlin's the concept of two Freedoms is a classic work of modern liberalism, which has been repeatedly cited. Either empiricists or rationalists hav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roken out of the monistic realm they hold, and are enthusiastic about "positive freedom" derived from both of them. The perilous pursuit of the possibility or has already ma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anger brought about by practice, and then positively praised a kind of "negative freedo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ositive freedom" an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value domains. But in Berlin's advocacy of "negative freedom,"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o people of the ways in which freedom, whether negative or positive, can be achieved or adopted in what social system.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can be realized. " The limitation of "positive freedom" becomes a kind of illusory image, and Berlin puts forward more problems than solves them.
【作者单位】: 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政治学教研室;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文喜;自我的幻像——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2 余宜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评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3 邓晓芒;伯林自由观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4 周枫;;为伯林自由观辩护——对邓晓芒“伯林自由观批判”的批评[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张飞;;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与经典阅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新探——以“自然权利”为视角[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马俊峰;;论图斐利的政治哲学思想[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1期
7 胡训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彭永东;朱平;;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理论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9 李娉;;列奥·施特劳斯对韦伯事实与价值分野方法论的批判[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郭军营;;《利维坦》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高山奎;;论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兼论施特劳斯的海德格尔批判[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张彦丽;;“比较的”与“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学者围绕中国“法”问题的论争及其思想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6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7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关海庭;吴群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敦辉;;“范跑跑”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江江;;环境问题的制度意识成因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国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任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7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军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国清;以赛亚·伯林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批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袁贺;一个人的卢梭——评朱学勤的卢梭研究[J];开放时代;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长安;两种自由概念与宪政[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2 沈晓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实践探要——再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刘春波;;马克思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及其实践的统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4 陈志龙;;柏林“两种自由”观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天依;;自由的限度——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J];才智;2009年06期
6 张爱军;李晓明;;消极自由与民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樊凡;;试析消极自由观念研究的基本范畴[J];唐都学刊;2010年03期
8 樊凡;;争论中的消极自由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高飞;;查尔斯·泰勒论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勾连[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高飞;;查尔斯·泰勒论自由:一种处境化自由[J];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俊生;袁铎珍;;消极自由和实质自由视角下的社会保障观[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刘春;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N];学习时报;2004年
2 出版人 三辉图书总策划 季风书园创办人 严搏非;再读“消极自由”[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段芹(北京大学);伯林思想 21世纪中国的起点之一?[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廷君;消极自由的法律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2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郭沙;共善、国家和自由—格林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玉华;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张力关系[D];辽宁大学;2008年
2 夹尚东;两种自由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魏林;因共同体而自由[D];湘潭大学;2011年
4 葛娟;自由与价值多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复梁;论积极自由的正当性及制度安排[D];重庆大学;2013年
6 罗伟;对伯林消极自由的再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蒋昌招;反潮流的自由主义[D];吉林大学;2015年
8 暴世祺;对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质疑与思考[D];燕山大学;2012年
9 尹建锋;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出路[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0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29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