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互动——一种理念的研究视角

发布时间:2018-11-09 19:06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理念视角的崛起成为西方政治学学科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丰富和发展了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理念视角沿着比较政治中的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脉络对其进行了反思与创新,并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流派。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理念视角的崛起与发展,特别是在比较政治领域中那些还不为人所熟悉的演变。本文通过三个维度展开叙述。首先是学科的维度,通过对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领域的特点进行比较,讨论理念视角发展的不同路径。其次是来源的维度,通过揭示利益、制度与理念以及历史制度主义与理念视角的关系,直接介绍理念视角在比较政治领域中的演变特点。再次是认知的维度,通过对社会科学的经验性研究与解析性研究的讨论,介绍理念视角崛起与发展的科学与人文两个学术传统的背景。最后,在总结本文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基于理念视角的学科融合问题。
[Abstract]:Since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ise of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which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reflects and innovates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chool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which is not familiar to people. 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narration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The first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subject.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field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source, by revealing the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dea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directly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Thirdly, it is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tical research on social sci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wo academic traditions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gle of view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views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f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D0;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迪;论公共权力与利益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2 游海疆;;一种解读政策执行的新视角——从政策执行博弈模型进行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年02期

3 夏逢松;;试论利益与民主[J];学理论;2010年24期

4 李军;权力与利益——权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石洪国;任婵娟;;中西思想文化对权利观念的影响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6 许娟;权利本原的确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杨在健;利益视角中的执政党合法性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8 邓昌军;人权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J];学术探索;2003年S1期

9 施建平;;苏轼平民管理理念的形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谢国荣;;“文明的冲突”之中的价值观差异与利益的取舍[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柯远扬;樊如霞;;试析孔子与朱子的“德治”理念的内涵[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弘;;论积极行政理念内涵及结构层次[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晓林;;政府的开放性:社会化管理的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陈辉;;论公共行政管理方法理性化[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5 王亚强;;论电子政务模式与超越韦伯理性科层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严昌;;政府回应:中国的理解和实践[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亚强;;电子政务与发展韦伯官僚制的解构性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栾晓峰;;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政治基础与突破口——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笃初;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N];文汇报;2001年

2 本报评论员;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紧要[N];人民日报;2001年

3 ;如何理解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而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严昭柱;为什么说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严昭柱;如何理解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而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N];西藏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王衍诗;怎样认识“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N];经济日报;2001年

8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龙璞;略论行政管理现代化中十大理念的转变[N];西部时报;2007年

9 李升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几点思考[N];解放军报;2002年

10 朱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N];重庆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胡荣荣;自主性与制度化:一党独大制的适应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长超;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晓冉;中西方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念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礼银;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原初状态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雪松;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张力[D];吉林大学;2007年

5 耿长娟;城市政治研究的要素与理论流派[D];厦门大学;2009年

6 苏丽;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代际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军勇;政府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8 张敏敏;从伦理学到政治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焦金波;中西传统政治正义理念及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春玉;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重叠共识”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21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21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f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