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礼议”事件看黄绾的政治思想
[Abstract]:The event of Dali discussion was a debate over the worship of Wang Zhu yPgl by Shi Zongsheng's father in Ming and Jia Jing dynasties,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backbone forces in support of argumentative ceremony, Huang Nan,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rgumentative school is obviously at a disadvantage, still speaks bluntly and supports the argument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no ordinary university", "the throne is the throne of heaven, not the private of the family". Later, when discussing the ceremony, he resolutely w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Minglun ceremony, taking a clear-cut stand in support of the argumentative school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propriet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eremon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媛;;从“山人”到“逸士”——论陈继儒多重身份变化中的心灵位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晓冬;徐朝友;;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主题对比[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乔光辉;《儒林外史》中王玉辉形象的生成和接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张晓冬;吴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人物形象对比[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5 宋华;郭艳华;;晏殊词之“及时行乐”主题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胡青;黄漫远;;明中后期书院教师行为与角色演变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陈娟;孙悟空与猪八戒:狂与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周睿;对徐渭和黄道周书法创新的重新阐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吴鹏;论杨龙友的文化选择——兼论晚明士人“殉死”心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马静;;蒋太后与嘉靖前期政治[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凡林;明末江右四家文章理论及对欧学接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凤雪;徐渭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梅;李开先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光卫;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龙希贤;明代中后期抒愤类型文人杂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元元;陈继儒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馨鑫;程嘉燧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国凤;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俊;;王栋良知思想论略[J];中国德育;2008年10期
2 刘正品;王阳明及杴明洞[J];理论与当代;2003年12期
3 罗宏炜;;朝向心灵的方向——浅谈王阳明“龙场悟道”对现代人的启示[J];当代贵州;2010年10期
4 范同寿;;王阳明与贵州[J];当代贵州;2010年11期
5 古意;说情者何以不惩[J];民主与科学;1996年05期
6 伊粟;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与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习录》读后[J];石油政工研究;2002年03期
7 刘阳;;当克尔凯郭尔遇见王阳明[J];南风窗;2009年03期
8 张刚雁;;王阳明及王学简述[J];资料通讯;2002年03期
9 邱双成;巩万成;;王阳明“良知”思想探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胡晓霞;;两岸同忆王阳明[J];两岸关系;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张庆熊;;瑞士学者耿宁谈王阳明的“良知”与“见闻之知”[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汇报材料[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海涛;;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构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开泰;;薛方山的心学思想及其它[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张明;;王阳明与贵州阳明学派[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10 耿宁;曾亦;;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少雄;上杭兴起“王阳明与上杭”学术研究热[N];闽西日报;2009年
2 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王阳明:论自然知识[N];光明日报;2011年
3 山东潍坊第七中学 韩英;王阳明观竹的哲学启示[N];学知报;2011年
4 解玺璋;该轮到王阳明了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诸焕灿;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蒋凤;“象祠与王阳明”高级学术论坛在黔西举行[N];毕节日报;2010年
7 北京林业大学 王传书;全球视角下的王阳明[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雅 钱丽;贵州:阳明心学的“原点”[N];贵阳日报;2009年
9 余怀彦 岳红玲 录音整理;陈来:王阳明哲学的圆融境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帅佳希 唐施颖;纪念王阳明龙场悟道五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N];贵州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2 张晓剑;湛若水的“体用浑一”之学与践履[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4 朱晓鹏;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洪卫;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瑞波;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朱承;超越心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童中平;随处体认天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因奇;唐君毅论王阳明哲学[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艳辉;论王阳明的人格美学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雷松;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殷小燕;王阳明“知行合一”乡村治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剑虹;王阳明哲学对《大学》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03年
6 赵晶;从实践论的视角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瑾;心学与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8 齐旭东;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薛荔立;王阳明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王利娜;道德主体性视域里的王阳明“良知”学说[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0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0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