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中国性与公共性
【图文】:
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2期先是“一个发生”,继而“一系列发生”,而后“一类发生”。从社会学想像力的逻辑出发,当公共行政世界有“一类发生”,我们就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非个人境遇或个体事件。我们就应该去类型化、概念化与理论化。综合以上讨论,我们主张图1所示的知识获得路径: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体验观察,理解事实;解构重组,构建理论。作为“局内人”的研究者,运用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将自己全部的身份和个性特点都卷入进去,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情感流露。在与被研究者之间这些丰富的互动关系之中一起协商(negotiate)和建构着一个构成性的、不断往前发展着的‘现实’”(陈向明,,1997)。我们必须回到转型中国的行政实践真实场景,比如“政府”、比如“改革”、比如“维稳”……在与“西方”,与“过去”的比较中,“近距离”的、感受性的、体验式的发现与理解,解构与构建。摒弃那种“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类现实”(马克思、恩格斯,1957:118-119)的叙事,从现实的、具体的、世俗的真实中寻找善治构成的因素。图1: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知识获得路径五、大国、良制、善治:中国公共行政学人的价值依归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明诺布鲁克。历经三次会议(1968,1988,2008)之后,虽然其会议背景与主题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对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对社会现状的回应,对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追求。反实证主义,反技术,反层级等等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与回应,皆源于实现民主社会公民权之理想。那么,中国行政学人的信念何在呢?我们认为,大国—良制—善治,既是治国之学问,更是中国行政学人的价值依归。18◆21世纪中国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2期图2:中国公共行政学人的价值依归大国有大国的作派,大国有大国的学问。成就大国,不仅在于地域上、经济上的强大,更在于大国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大,大国公民幸福感的强大,大国美好社会的强大。这既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是行政学人选择从事这项事业的动力与自豪感来源。追寻良制,良制,即适合的制度。将社会制度及其他制度性结构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范畴。恰适性逻辑①主导我们在政治体系内寻求到恰当的制度,进行恰当的结构与制度设计,这也是学者与之于国家制度建设的智力贡献。倡导善治,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公民生活得更美好,善治,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使这种美好得以实现的手段。好的治理指向合法行政,有效行政与责任行政的大成功,这些也将构成行政学研究诸多大问题的内核。在中国这一大国不断持续的转型过程中,脆弱的再分配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利益整合能力,已经深深滴影响了社会平等、社会信任和社会稳定的达成有碍于有效的市场与强大的政府的匹配(何艳玲,2013)。在这种情况下,大国、良制和善治这些关键词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深入人心尤为重要。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是从学科想像力出发去掉其被各种利益群体所涂抹的意识形态色彩,建构其普世性;并从当下普遍民众的需求出发确证其合理性,通过学科努力廓清阻碍此目标实现的制度和结构因素。由此,在我们寻找公共行政学学科价值的旅程中,大国治理视野下的良制与善治,将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精神皈依。19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中国性与公共性◆①对于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规范制度主义认为“恰适性逻辑”主导制度内行动者的行为。详见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2011).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JJD630016) 广东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JDXM81001) 广东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11ZGXM63001) 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985三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3 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2007年01期
4 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J];社会学研究;1997年06期
5 刘亚平;;公共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与方法论径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宋敏;;明诺布鲁克:反思与观察[J];行政论坛;2010年01期
7 王添淼;;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论问题——由“局内人”视角引出的讨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05期
8 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马骏;刘亚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颜昌武;;寻求公共行政的“身份”认同──沃尔多行政思想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田旭;;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反思——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李继武,李武军;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李颖红;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张润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价值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杜素亭,张允熠;中西人权观源流新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周琦;;现时代背景下的自由与秩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郑明珍;耿金岭;;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周晓丽;;创新文化:理念、环境与制度建构[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李明强;刘少武;;政府转型与收入分配改革[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胡振华;;服务型政府建构视域下的价值领导[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8 孙博;曾群星;;房价影响八因模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房广顺;唐彦林;张涛;;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战略意义[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祁远;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姗;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宝斌,李广辉;行政学中层研究:寻找理论与现实的中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郭爱君;挑战与应对: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何艳玲;特定事件、治理过程与治理文化——一个新的地方治理实践分析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陈向明;;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使用质的方法(一)[J];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04期
6 袁达毅;;中国行政学的危机与出路[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康之;;论行政学研究中的学术自觉[J];理论与改革;2006年03期
8 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J];政治学研究;2001年02期
9 金太军,施从美;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政治学研究;2001年02期
10 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晓勇;;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重塑途径[J];行政论坛;2010年05期
2 张雅勤;;探索重塑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路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丁煌;张雅勤;;公共性:西方行政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趋向[J];学海;2007年04期
4 魏鸿;;论公共行政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模式[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Z1期
5 王刚;;公共行政学的困境及在我国发展的现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康之;张桐;;考察“公共行政”一词的产生和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7 柏维春,金文哲;现代公共行政学范式演进内在逻辑解读——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范式发展理论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林尚立;;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9 颜昌武;牛美丽;;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01期
10 和经纬;吴逊;;公共行政学的范式转变与本土观照——对中美两国大学公共行政导论课程教学提纲的经验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刚;王琪;;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m:;;公共行政学基础的公共产品理论:其与公共哲学思想共生关系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张劲松;尹婷婷;;论公共行政学教学法的改进与优化[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6 李景鹏;;总序[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7 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年的抽样调查[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张富;;论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异化及其超越[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尚虎平 南京审计学院公共管理与绩效评估研究院;“双螺旋”演进与潮流G诞生:公共行政学的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田玉海;《公共行政学》:为“公”行“政”[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李虎群;“必也正名乎!”[N];学习时报;2008年
5 记者 王晓卫;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8年
6 陈振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下一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郝树;研究公共管理的新探索[N];陕西日报;2007年
8 汪行福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产主义的回归:伦敦“共产主义观念”大会的透视与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孙德超;塑造政府的公共精神[N];吉林日报;2005年
10 黄小勇;传统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传统[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郭蕊;权责关系的行政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韩志明;行政责任困境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兆鑫;政策协商初论[D];吉林大学;2009年
6 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杨冬艳;西方公共行政正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筠;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房德玖;公共利益问题探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代南;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桂珍;我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D];中南大学;2012年
3 刘薇;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与防治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汪洋;公共政府的内涵解读[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袁莉;论密尔的政治思想:一种公共性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8年
6 庄祺;公共性理论与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高自刚;中间团体与公共性的生产[D];南京大学;2012年
8 刘淼;我国公共行政价值重构之公共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白夏;公共行政学中官僚制研究的整合[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刘兆鑫;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1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31366.html